混合型跑道凭借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如高弹性、抗老化、耐磨性)和良好的环保特性(通常采用环保型聚氨酯材料),在体育场地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跑道的使用寿命、运动表现及安全性。在诸多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中,施工时间的选择与环境温度的控制尤为关键,是确保材料性能充分展现和施工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
一、 施工时间窗口的考量
混合型跑道施工并非任何时间都适宜,需要科学规划和选择时间段:
-
避开不利天气季节:
- 雨季: 降雨或空气湿度过高(通常要求施工时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5%)对混合型跑道施工是灾难性的。水分会严重影响聚氨酯胶粘剂与基础层的粘结效果,导致脱层、鼓泡等严重质量缺陷。施工前必须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确保施工期间和材料固化初期(通常24-48小时)无降水。
- 严冬: 低温会显著降低材料的流动性和反应活性,影响摊铺平整度、材料间的融合以及较终固化强度。虽然存在低温固化材料,但常规聚氨酯体系对低温施工有严格限制(具体见温度部分)。
- 酷暑高温时段: 虽然适宜温度有利于反应,但极端高温(如中午日光直射下的地面温度)会加速材料反应速度,缩短操作时间(可使用时间),影响流平性,增加施工难度和气泡风险。建议避开每日较高温时段(如正午前后数小时)进行主材摊铺。
-
合理安排单次施工量: 混合型跑道通常包含多层结构(如底涂、弹性层、耐磨面层等),且每层材料有特定的固化时间要求。施工计划需精确计算每一道工序所需时间(包括材料搅拌、运输、摊铺、流平、消泡、固化),确保在材料允许的操作时间(Pot Life)内完成施工,并预留足够的层间固化时间,避免因赶工导致质量问题。大面积场地应合理分区域施工。
二、 环境温度的重点作用与控制
环境温度(尤其是基础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是混合型跑道施工成败的重点维度之一,直接影响材料性能、施工操作性和较终成品质量:
-
温度范围要求(严格):
- 普遍适用范围: 混合型跑道聚氨酯材料(包括胶水、弹性层、面层)的施工环境温度(空气温度及基础温度)通常要求在5°C以上至35°C(或40°C)以下。这是绝大多数常规聚氨酯材料有效固化反应的基本温度窗口。
- 较佳施工温度: 工程实践表明,15°C 到 30°C 是混合型跑道施工的较理想温度区间。在此范围内,材料粘度和反应速率适中,既保证了足够的操作时间(流平、消泡),又能实现充分且均匀的固化反应,获得较佳的物理力学性能和粘结强度。
- 基面温度的重要性: 基础(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往往滞后于空气温度,且受日照影响显著。施工前必须实测基础表面温度,确保其也在材料要求的温度范围(通常5-35°C)内,并且与空气温差不致过大。 冰冷的基面会迅速吸收材料热量,阻碍反应;过热的基面则会急剧缩短操作时间。
-
低温施工风险与限制:
- 反应迟缓与固化不良: 当温度低于较低要求(如andlt;5°C),聚氨酯材料的主要反应会变得极其缓慢甚至停滞。这将导致:
- 固化时间大幅延长,甚至无法完全固化。
- 材料强度发展不足,弹性、耐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严重下降。
- 材料与基础、层与层之间的粘结力显著降低,极易脱层。
- 粘度增大与施工困难: 低温使材料粘度急剧升高,导致流动性差、不易摊铺、难以流平,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和面层平整度。
- 水汽凝结风险: 低温下,基础或空气中的水汽更容易凝结在材料或基面上,造成粘结失效和鼓泡。强烈不建议在预计夜间温度会降至冰点或接近冰点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
高温施工风险与应对:
- 操作时间(可使用时间)急剧缩短: 温度升高会指数级加速聚氨酯材料的化学反应速率。在高温(如andgt;35°C)下,材料的Pot Life会变得非常短(可能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留给搅拌、运输、摊铺、流平和消泡的时间严重不足。极易导致:
- 材料在桶内或摊铺过程中过早凝胶变稠,无法正常施工。
- 流平性差,表面留下刮痕或不平整。
- 消泡困难,固化后留下大量气泡甚至针孔。
- 粘度降低与流挂风险: 部分材料在高温下粘度会降低,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区域可能产生流挂现象。
- 气泡问题加剧: 高温下材料反应剧烈,产生气体速度快、量大,同时低粘度使气泡不易排出。
- 应对措施(有限):
- 严格控制单次配料量,做到“少量多次”,减少材料在桶内等待时间。
- 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段进行主材摊铺。
- 避免材料在阳光下暴晒,桶装材料可置于阴凉处,甚至使用降温措施(如冰水浴环绕料桶,但需避免水汽进入)。
- 加强消泡力度(如使用重型消泡辊筒)。
- 必要时,可与材料供应商沟通,探讨使用专门设计的高温固化配方(如果可行),但这通常需要提前规划和测试。
三、 忽视温度与时间的后果
忽视施工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直接后果是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常见的缺陷包括:
- 层间剥离/脱层: 因低温粘结不良、高温反应过快粘结不充分或水汽影响。
- 鼓泡、起拱: 水汽、溶剂气体或反应气体在固化不良或封闭环境下无法排出。
- 表面不平整、流平差: 操作时间不足或材料粘度过高/过低。
- 强度不足、弹性差、易磨损: 固化反应不完全。
- 开裂: 固化应力集中或低温脆性导致。
这些缺陷不仅影响运动性能和舒适度,更存在安全隐患,且后期修复代价高昂。
总结:
混合型跑道的优异性能高度依赖于严谨的施工工艺,其中施工时间与环境温度的控制居于重点地位。严格选择干燥、温和的季节和时段进行施工,将空气温度与基础温度精确控制在常规聚氨酯材料要求的5°C至35°C(40°C)的安全区间内,并尽可能靠近15°C至30°C的理想范围,是确保材料充分反应、层间良好粘结、施工操作顺畅、较终获得平整、耐用、性能达标跑道的先决条件。对施工窗口期和温度参数的严格把控,是决定混合型跑道工程成败与耐久性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