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受交通荷载、环境侵蚀及材料老化等因素影响,常出现裂缝、车辙、松散、沉陷等病害,影响行车安全性与舒适度。科学规范的翻新施工是恢复其使用功能的关键。以下概述主要施工步骤与技术要点:
一、 旧路面状况评估与预处理
- 详细检测: 施工前对旧路面进行全面检测,精确记录裂缝(类型、宽度、深度)、车辙深度、局部沉陷、面层松散剥落等病害的位置、范围与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钻芯取样,评估基层状况及整体结构强度。
- 铣刨处理: 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铣刨深度。使用专业铣刨机精确移除损坏的面层结构。铣刨深度需确保彻底清除松散、变形及强度不足的旧料,露出相对完好的下承层。铣刨面要求平整、均匀,纵向与横向坡度符合设计要求,为后续摊铺提供良好基础。铣刨料应集中收集并按规定处理。
二、 局部病害针对性处治
- 基层修复: 铣刨后暴露出的局部基层松散、强度不足或存在明显沉陷的区域,需进行专门处治。挖除损坏的基层材料,采用合格材料分层回填并压实,确保修补区域强度与周边完好基层一致。
- 裂缝处治: 对于铣刨后仍存在的反射裂缝或深度裂缝,根据设计规范采取相应措施(如铺设防裂布/贴缝带、压力注浆等),阻止或延缓裂缝向上反射。
三、 材料准备与新混合料摊铺
- 混合料质量控制: 新拌沥青混合料(通常采用AC、SMA或Superpave等类型)需严格遵循目标配合比设计。拌合过程精确控制沥青、集料、矿粉的配比及拌合温度与时间。混合料运抵现场温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运输过程采取有效保温措施。
- 摊铺作业: 摊铺前清洁铣刨面并均匀喷洒粘层油(常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增强新旧层间粘结。摊铺机连续、匀速作业,减少停顿。螺旋布料器均匀送料,熨平板根据预设标高、纵横坡度进行摊铺,确保厚度、平整度达标。摊铺温度是保证压实效果的关键控制点。
四、 压实工艺
- 压实组合与工艺: 紧跟摊铺机后,按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进行压实。通常采用钢轮压路机进行初压(稳压、提浆),重型轮胎压路机和/或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进行复压(达到规定压实度),较后双钢轮压路机完成终压(消除轮迹、提高平整度)。
- 温度控制: 压实必须在混合料处于适宜温度区间内高效完成。初压温度较高,终压应在其降至较低允许温度前结束。压实遍数需根据设备、层厚、温度及现场试验段结果动态调整,确保压实度和平整度满足要求。
五、 接缝处理
- 纵向接缝: 多幅摊铺时,已铺层预留10-15cm宽度暂不压实,后续摊铺搭接此处。采用热接缝方式,趁热骑缝碾压,确保接缝紧密、平顺。
- 横向接缝: 每日施工结束时或中断后形成横向接缝。垂直切割端部,形成平顺立面。续铺前涂刷粘层油,新料覆盖已压实的旧料端部,仔细整平后充分压实。
六、 开放交通与初期养护
- 压实完成的路面需待温度自然冷却至环境温度(通常50℃以下)方可开放交通,避免车辆急刹、转弯对未稳定路面造成损伤。
- 翻新后初期,建议对路面进行必要养护管理。
总结
沥青路面翻新施工是一项涉及多步骤、需精细控制的系统工程。重点在于通过科学评估确定合理方案,在铣刨清理、病害处治、粘层喷洒、混合料摊铺、温度控制下的充分压实以及接缝精细处理等关键工序上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唯有全过程注重质量控制,方能有效恢复翻新后路面的结构性能与使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