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验收规范
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验收规范
优良的施工质量是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实现其防滑、警示、美化及耐久功能的关键。为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需求,制定科学、严谨的验收规范至关重要。本规范旨在明确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从施工准备到较终验收各步骤的重点控制要点与标准。
一、施工前期准备验收
- 基面状况: 基面应坚实、平整、干燥、清洁,无油污、浮浆、松散颗粒及明显裂缝(宽度需符合设计要求)。与路缘石、井盖等衔接部位处理应平整。基面平整度(使用3m直尺检测)较大间隙应≤5mm。
- 环境条件: 施工环境温度宜在5℃至35℃,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85%。雨雪、大风(≥5级)天气或基面潮湿时严禁施工。
- 材料复核: 进场的主要材料(陶瓷颗粒、专用胶粘剂、色粉等)除应具备出厂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外,还应在施工现场进行抽样复检,重点核查陶瓷颗粒的粒径分布(通常1-3mm为主)、莫氏硬度(≥6级)、含泥量;胶粘剂的固含量、粘度、初凝终凝时间、与基面的粘结强度;色粉的耐候性(≥7级)、耐光性和色牢度等指标。复检不合格材料必须退场。
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检验
- 底涂处理: 专用底涂应均匀涂刮或喷涂于基面,确保完全浸润、无漏涂、无堆积。底涂干燥程度(指触不粘手)符合胶粘剂施工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
- 胶粘剂拌合: 严格按配比混合胶粘剂基料与固化剂,采用机械充分搅拌至色泽均匀,无结块、无气泡。拌合后应在规定操作时间内(初凝前)使用完毕。
- 颗粒撒布与嵌固:
- 胶粘剂摊铺厚度均匀(通常3-5mm),温度(如适用)控制在180-200℃。
- 陶瓷颗粒应洁净干燥,撒布须均匀、满铺、无重叠堆积,撒布量应保证颗粒嵌入胶粘剂层深度为其粒径的50%-70%,表面无明显浮粒。
- 碾压或振捣应适时、适度,确保颗粒与胶粘剂紧密结合且表面平整。
- 表面清理: 在胶粘剂充分固化后(终凝后),及时清除表面未粘结牢固的浮粒,清理工具与方法不得损伤已固化的表面。浮粒清除率应≥98%。
三、成品验收标准
- 外观质量:
- 色泽均匀性: 大面积观察,颜色应均匀一致,无显著色差、色斑、云斑(允许存在设计许可的渐变效果)。使用色差仪检测时,同一区域ΔE值应≤3.0。
- 表面状态: 颗粒分布均匀、饱满、排列有序,无大面积露底、无胶粘剂堆积结团或明显流淌痕迹,无裂纹、起鼓、脱皮、剥落现象。接缝处应平顺。
- 物理性能:
- 防滑性能: 采用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BPN值)检测,其防滑值应达到设计要求,通常BPN≥70。测试点应有代表性。
- 粘结强度: 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拉拔试验,涂层与基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应≥1.5MPa(具体数字依基面类型和设计确定),且破坏应主要发生在涂层内部或基面内(内聚破坏)。
- 涂层厚度: 使用涂层测厚仪检测,平均厚度应达到设计要求(通常3-5mm),较小厚度不应低于设计值的80%。
- 排水性能: 如设计有排水坡度要求,需检测实际坡度;观察表面在雨后或泼水试验中,应无大面积积水。
- 平整度: 使用3m直尺检测,较大间隙≤5mm。
四、验收程序
- 分项自检: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后按上述标准进行全面自检,形成自检记录。
- 资料审查: 监理或建设单位审查施工方案、材料合格证及复检报告、施工记录、自检记录等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 现场抽检: 监理或建设单位组织进行现场抽样检测(外观、厚度、防滑值、粘结强度等),抽检点应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工况,具有代表性。抽检比例通常不低于施工面积的5%(或按合同约定)。
- 问题整改与复验: 对验收中发现的不合格项,施工单位须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申报复验,直至合格。
- 验收结论: 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规定,且资料齐全有效,方可签署验收合格文件。
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的质量依赖于对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较终成品的严格把控。规范的验收过程是确保其有效发挥防滑警示功能、提升环境美观度并保障长期使用价值的重点步骤。通过系统化的前期准备检查、过程质量控制与较终成品性能检测,能够有效达成工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