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塑胶跑道施工工艺
混合型塑胶跑道施工工艺
混合型塑胶跑道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运动表现及耐久性,成为专业运动场地常用面层系统。其施工过程需遵循严谨的工艺流程与质量标准,核心环节如下:
1. 基础处理与验收
- 清洁与检查: 彻底清除基础(通常为混凝土或沥青)表面浮灰、油污、杂物。仔细检查是否存在空鼓、裂缝、起砂、不平整或局部积水等缺陷。
- 缺陷修补: 对裂缝、空鼓进行切割、填充专用修补材料处理;清除疏松表面;确保整体平整度达到规范要求(通常采用3m直尺检测,允许空隙≤3mm)。
- 含水率控制: 确保基础含水率达标(通常≤8%),必要时进行强制干燥或通风处理。
- 底涂处理(必要时): 针对基础特性,选择性涂刷专用底涂剂(如界面剂),增强基础与跑道弹性层的粘结力。
2. 底层(弹性层)施工 混合型跑道核心结构层,赋予系统主弹性及缓冲性能。
- 材料混合: 严格按设计配比,将聚氨酯粘合剂(胶水)与粒径3-4mm的环保黑颗粒在搅拌设备中高速充分搅拌至均匀。
- 摊铺: 将混合均匀的弹性层材料倾倒于处理好的基础上,使用专业摊铺机(带刮刀)匀速、连续地进行摊铺作业。严格控制虚铺厚度(预留压实余量)。
- 压实与整平: 摊铺后立即采用重型胶轮压路机(或专用压实设备)碾压密实,消除气泡并确保均匀平整。此环节对终密实度和坡度控制至关重要。
- 固化养护: 压实完成后,弹性层需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充分固化(通常需24-48小时)。期间做好现场保护,严禁人员踩踏、雨水浸泡或尖锐物损伤。
3. 面层(耐磨防滑层)施工 提供色彩、耐磨性、抗滑及终外观。
- 表面清洁与打磨: 固化后的弹性层表面需彻底清洁浮尘、杂质。必要时进行轻度打磨,清除毛刺,增强结合面附着力。
- 底涂(封闭层)施工: 涂刷1-2遍专用聚氨酯底涂材料,封闭弹性层毛细孔,为面层创造理想粘结界面。确保涂布均匀、无漏涂。
- 面层喷涂:
- 材料混合: 按配比将彩色聚氨酯面漆(A组分)与催化剂(B组分)及粒径1-3mm的EPDM颗粒在专用喷涂设备中混合均匀。
- 喷涂作业: 使用带喷枪的专业喷涂机(通常为双枪),垂直于地面、保持恒定距离与速度进行交叉喷涂(通常先顺风向再逆风向喷涂一遍)。确保颗粒分布均匀、色泽一致、厚度达标(通常≥2mm)。
- 环境控制: 严格监控施工环境(温度一般≥5℃,空气相对湿度≤85%,基层温度≥5℃),避免大风、雨雾天气作业。
4. 划线
- 测量定位: 依据标准场地设计图纸,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精确定位各线条端点、圆心位置。
- 划线: 使用专用聚氨酯划线漆(通常为白色或其他规定颜色),配合专业划线器进行涂刷。线条需平直、均匀,边缘清晰,宽度、长度符合竞赛规则要求。
总结 混合型塑胶跑道施工是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过程,其质量取决于严格的基础处理、精确的混合配比、规范的摊铺压实工艺、均匀的面层喷涂以及精细的划线。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共同塑造出满足专业运动需求的优异性能与持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