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施工工艺概述

塑胶跑道主要分为透气型、混合型、EPDM型、全塑型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施工工艺和特点。本指南将详细介绍各类塑胶跑道的施工步骤和技术要点。

透气型塑胶跑道

施工步骤

  1. 1

    基础处理

    对水泥基础进行防水处理或沥青基础封底处理,确保基础层密实、无裂缝。清理场地,修补不平整处,并测试基础层的坡度(需控制在0.5%-1%)、排水性能。

  2. 2

    底层铺设

    将聚氨酯(PU)底材与25%粒径3-4mm的EPDM塑胶跑道颗粒混合搅拌,摊铺厚度约9mm,刮平后固化24小时。底层需保证透气性,避免水汽积聚导致面层起泡。

  3. 3

    面层喷涂

    喷涂2mm厚PU面层材料,同时均匀撒布3-5mm的EPDM防滑颗粒。待固化后,清扫未粘牢的颗粒,再喷涂专用面漆增强耐磨性。

  4. 4

    划线养护

    使用专业划线漆标注跑道线,养护7-10天后方可使用。

技术特点

  • 采用复合结构,上层喷涂PU或EPDM颗粒,下层机械摊铺缓冲垫
  • 底层透气结构设计,有效防止水汽积聚
  • 适用于各类学校、运动场等场所
  • 环保性能良好,符合相关环保标准

混合型塑胶跑道

施工步骤

  1. 1

    基础处理与底胶施工

    基础需碾压密实,坡度误差≤1‰。涂刷防水底涂增强粘接力。铺设全塑缓冲层,由聚氨酯预聚体与废轮胎胶粉按比例混合,摊铺后压实。

  2. 2

    面层施工

    采用分层刮涂工艺:底层为橡胶颗粒与胶水混合物,面层为PU材料与EPDM颗粒混合喷涂。需控制胶面厚度,全场平均≥12mm,最低处≥10mm,避免厚度不均。

  3. 3

    质量控制

    施工温度需在5-35℃之间,避免高温或低温影响固化。使用经纬仪定位放线,确保线条精准;完工后需通过缓冲性能(35%-50%)、垂直变形(0.6-1.8mm)等检测。

技术特点

  • 结合多种材料层,性能均衡
  • 缓冲性能优异,适合专业运动场地
  • 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
  • 可根据不同需求调整材料配比

EPDM塑胶跑道(非标准型)

施工步骤

  1. 1

    材料配比

    以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树脂为胶粘剂,EPDM颗粒为骨料,按比例混合搅拌。

  2. 2

    摊铺工艺

    分底层、中层、面层施工:底层用橡胶颗粒夯实,中层铺环保颗粒,面层为EPDM颗粒与PU混合刮涂。需控制颗粒粒径(常用1-3mm),确保弹性与防滑性。

  3. 3

    特殊要求

    主要用于幼儿园、小学等场所,需通过环保检测(如重金属、VOC含量)。色彩图案多样,施工时需分区处理,避免颜色交叉污染。

技术特点

  • 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
  • 环保性能突出,无毒无味
  • 防滑性能优异,安全性高
  • 适用于儿童活动场所,保护性好

全塑型塑胶跑道

施工步骤

  1. 1

    基础要求

    沥青混凝土基础需符合公路施工规范,压实后渗透率≤0.02%。

  2. 2

    面层施工

    采用全PU材料,无颗粒添加。底胶与面胶均需按比例混合固化剂,分层刮涂。面层需达到耐磨性(磨耗值≤0.5%)、拉伸强度(≥0.7MPa)等指标。

  3. 3

    划线与养护

    使用耐候性划线漆,养护期间禁止踩踏,避免紫外线暴晒。

技术特点

  • 表面光滑平整,美观度高
  • 耐磨性极佳,使用寿命长
  • 弹性适中,适合专业竞技场地
  • 维护简便,清洁容易

通用技术要点

材料与配比

  • 聚氨酯预聚体、固化剂、橡胶颗粒需严格按厂家说明配比,避免固化不全或分层。
  • 胶水用量需保证颗粒粘结牢固,EPDM面层胶粒覆盖率≥65%。

环境控制

  • 施工湿度≤85%,温度10-40℃为宜,雨天或低温需暂停作业。
  • 避免高温时段施工,防止胶面起泡。

检测与维护

  • 完工后需检测平整度(3m直尺误差≤3mm)、厚度(随机抽检≥10点)。
  • 定期清洁(中性洗涤剂)、修补破损,禁止车辆碾压或尖锐物划伤。

以上工艺均需符合《GB/T 14833-2020》等国标及国际田联(IAAF)标准,确保安全性、耐久性及环保性。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基础处理与细节控制,避免使用主观评价词汇,严格遵循客观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