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施工材料有哪些
塑胶跑道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专业运动场地面层,其性能表现和长期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选用的基础材料及其科学的施工工艺。一个完整的塑胶跑道工程涉及多种材料,各自在结构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主要的施工材料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
基础层材料:
- 这是塑胶跑道结构的底层,直接铺设于压实的地基之上,为上层提供坚实、平整、排水良好的基础。
- 常用类型:
- 沥青混凝土基础: 由不同粒径的碎石(或石屑)、砂、矿粉和沥青按特定比例拌合、摊铺、碾压而成。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密实度、平整度(特定坡度要求)和抗压强度。沥青标号、级配及油石比的选择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
- 水泥混凝土基础: 由水泥、粗细骨料(砂、碎石)、水及可能添加的减水剂等按比例混合、浇筑、养护而成。同样要求高强度、优异的平整度(满足坡度要求)、良好的密实度和适当的伸缩缝设置。
-
弹性层材料:
- 位于基础层之上,是塑胶跑道提供回弹性能、缓冲减震的核心结构层。其材料构成决定了跑道的弹性、舒适性和冲击吸收能力。
- 主要构成:
- 弹性颗粒: 通常采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颗粒或废旧轮胎回收加工的橡胶颗粒(如SBR颗粒)。EPDM颗粒色彩稳定、耐老化、弹性好;SBR颗粒成本相对较低,弹性亦能满足要求。颗粒的粒径(如1-3mm, 2-4mm等)和级配需根据设计要求选择。
- 粘合剂: 主要为聚氨酯(PU)胶水。其作用是将弹性颗粒牢固粘结成整体,形成连续、多孔的弹性结构。聚氨酯胶水需具备优异的粘结强度、柔韧性、耐候性以及与颗粒的良好相容性。根据施工工艺(摊铺或喷涂)和配比不同,有相应的胶粘剂类型。
- 填充材料(部分结构): 在某些结构(如混合型跑道)的底层弹性层中,有时会添加一定比例的废旧橡胶粉(如TPE颗粒或更细的橡胶粉)作为填充,降低成本并辅助调整弹性。
-
面层材料:
- 这是跑道表面的功能层,直接与运动员接触,提供耐磨、防滑、抗紫外线、色彩美观等关键性能。
- 主要构成:
- 面漆: 通常为聚氨酯(PU)面漆或改性聚氨酯(如聚脲)面漆。这是包裹表层颗粒、形成连续致密保护膜的关键材料。要求具有极高的耐磨耗性、优异的耐候性(抗UV、耐高低温、耐湿热)、良好的附着力、色彩稳定性和必要的防滑性能。面漆中会加入色浆以保证跑道颜色符合设计要求。
- 表层颗粒: 在铺设面漆的同时或之后,会均匀撒布细粒径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颗粒(通常为0.5-2mm或1-3mm)。这些颗粒部分嵌入未固化的面漆中,固化后提供主要的防滑纹理和色彩效果,并增强面层的耐磨性。要求颗粒纯度高、色彩鲜艳耐久、粒径均匀。
- 划线漆: 用于绘制跑道标志线。需使用专用的聚氨酯(PU)或丙烯酸(Acrylic)跑道划线漆,要求附着力强、耐磨、耐候、色彩(多为白色)鲜明持久、干燥快、不易脱落。
-
辅助材料:
- 这些材料虽然用量相对较少,但对施工过程控制和终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 稀释剂: 用于调整胶粘剂或面漆的粘度,使其满足喷涂或刮涂的施工要求。需选用与主材相容性好、挥发速度适宜、环保合规的溶剂(如特定配方的二甲苯、醋酸丁酯混合溶剂等)。
- 催化剂: 加入聚氨酯体系中,用于调控反应(固化)速度,以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和进度要求。需精确计量,确保体系反应充分、性能稳定。
- 封闭底漆(有时需要): 对于某些基础(如旧水泥基础翻新),可能需要涂刷一层专用的聚氨酯渗透底漆,以增强基础与上层弹性材料的粘结力,封闭基础表面孔隙,防止脱层。
总结: 塑胶跑道的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性能依赖于基础层(沥青或水泥混凝土)、弹性层(EPDM/SBR颗粒与PU胶粘剂)、面层(PU面漆、EPDM颗粒及划线漆)以及必要的辅助材料(稀释剂、催化剂等)的共同作用。每一类材料的选择均需严格遵循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确保在物理性能、力学特性、环境适应性及耐久性等方面达到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