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施工规范
陶瓷颗粒防滑路面作为一种提升地面安全性能的技术应用,在公共设施、人行道及坡道等场景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施工需遵循严格规范,以确保防滑效果与整体质量。陶瓷颗粒由高强度材料制成,粘结剂的选择应满足环保要求,施工前需确保基层表面清洁、平整且无杂物。环境温度宜控制在5℃至35℃,湿度低于85%,避免雨雪天气作业,以保障粘结稳定性。
施工准备阶段,基层处理是关键步骤。需彻底清理油污、灰尘和松散物,并进行必要修补,使表面达到坚实平整标准。材料验收应验证陶瓷颗粒的粒径分布、色泽均匀性及粘结剂的粘附力,确保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首先均匀涂布粘结剂层,厚度控制在1.5-2mm范围;随即撒布陶瓷颗粒,密度以80%-90%覆盖率为准,避免堆积或漏涂。撒布后立即使用专业工具压实,确保颗粒嵌入粘结层。固化阶段需保护施工区免受扰动,养护时间不少于24小时,具体视环境条件调整。
质量控制贯穿全过程,包括施工后的厚度检测(使用测厚仪)、防滑性能测试(如摆式摩擦系数仪)及外观检查,确保无气泡、脱粒或色差。安全方面,施工人员需佩戴防护装备,现场设置警示标志,防止意外发生。
综上所述,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施工需严格遵循材料处理、环境控制及操作步骤的规范,以实现高性能防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