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施工流程
彩色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施工工艺流程
彩色陶瓷颗粒防滑路面系统凭借其出色的防滑性能、丰富的色彩选择及良好的耐久性,广泛应用于绿道、广场、坡道、自行车道等场所。其施工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
基层检查与处理:
- 基础要求: 施工基面(通常为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必须结构坚实、稳定、平整、干燥、洁净。无松动颗粒、油污、灰尘及其他影响粘结的杂物。
- 检查处理: 彻底清扫基面。检查基面裂缝、坑洞、起砂、浮浆、油渍、积水等情况,并按规范要求进行修补(如填补裂缝、打磨处理、清除油污)。确保基面平整度、粗糙度符合要求。施工前需确认基面含水率达标(通常要求<8%)。
- 环境要求: 施工环境温度宜在5℃至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85%。避免在雨、雪、大风及可能结露的天气条件下施工。
-
涂布专用底涂层:
- 材料准备: 使用与面层材料配套的双组份环氧树脂底涂。严格按厂家提供的较佳配比精确称量A组份(树脂)与B组份(固化剂)。
- 混合搅拌: 使用电动搅拌器将A、B组份充分混合均匀,搅拌时间符合要求,确保无未混合的色带或团块。混合后需静置熟化规定时间(通常数分钟)。
- 涂布施工: 采用专用短毛滚筒或刮板将混合好的底涂均匀涂布于处理合格的基面上。涂布要求均匀、连续、无漏涂、无堆积。涂布量需严格控制,以完全封闭基面微孔、增强粘结力为准。涂布后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下一道工序。
-
撒布彩色陶瓷颗粒:
- 颗粒选择: 选用粒径规格统一(常用1-3mm或2-4mm)、颜色均匀、硬度高、耐磨性及耐候性优异的煅烧彩色陶瓷颗粒。
- 撒布时机: 在底涂层表干(指触不粘手,但仍呈湿润粘稠状态)时立即进行撒布。
- 撒布方法: 采用专用颗粒撒布机或人工均匀撒布。确保颗粒一次性、连续、均匀覆盖整个底涂区域。撒布量需足够,形成满铺、紧密的单颗粒层(颗粒之间紧密接触但不大量重叠堆积)。撒布方向宜与主要通行方向一致。
-
颗粒压实与初步固化:
- 压实操作: 在撒布颗粒后,立即使用专用橡胶辊或小型压路机进行压实处理。压实作用使颗粒部分嵌入底涂中,确保颗粒与底涂粘结牢固,同时形成平整的表面。
- 初步固化: 压实后,需静置让底涂层初步固化,使颗粒初步固定。此阶段需严格保护现场,避免踩踏、雨水冲刷等破坏。
-
清除多余颗粒:
- 清理时机: 待底涂层完全固化后(通常需12-24小时,具体视环境温度湿度及材料性能而定),进行表面清理。
- 清理方法: 使用硬质扫帚、吹风机或专用回收设备,彻底扫除或吸走表面未粘结牢固的松散陶瓷颗粒,露出清晰、均匀、嵌固良好的颗粒表面。
-
涂布高耐磨面层保护剂:
- 材料准备: 使用配套的双组份高耐磨、耐候性面涂(通常为聚氨酯或改性丙烯酸树脂)。严格按配比混合A、B组份,充分搅拌均匀并熟化。
- 涂布施工: 采用细毛滚筒或专用喷涂设备,将面涂均匀涂布在已清理干净并固化的颗粒层表面。涂布需薄而均匀,完全覆盖颗粒并封闭表面微孔,形成一层透明、光泽的保护膜。避免涂布过厚导致流挂或影响防滑性能。涂布量需精确控制。
-
成品保护与养护:
- 养护时间: 面涂层施工完毕后,需提供充足的养护时间让整个系统达到较终强度。养护期间(通常至少24-48小时)严禁行人、车辆通行。
- 现场保护: 设置警示标志、围挡等,防止人为破坏或污染。避免在新铺路面上进行其他交叉作业。
-
质量检查与验收:
- 外观检查: 表面颜色均匀一致,颗粒分布均匀、嵌固牢固,无大面积漏底、起泡、剥落、发花、明显接茬痕迹等问题。涂膜光滑连续、无明显流挂、杂质。
- 性能检测: (按项目要求)可进行防滑值(如摆式摩擦系数仪测试)、粘结强度、厚度等项目的检测,结果需满足相关规范或设计要求。
总结: 彩色陶瓷颗粒防滑路面的施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对基层条件的严格要求、材料配比的精准控制、施工时机的精准把握(特别是底涂表干与撒布颗粒、面涂的衔接)以及各工序操作的规范性。通过科学严谨的工艺流程和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方能确保较终路面具备优异的防滑安全性能、持久的色彩表现力和良好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