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塑胶跑道的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强、工艺要求精细的工程,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跑道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和耐久性。规范的施工流程是确保跑道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以下是塑胶跑道主要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步骤:
-
施工前期准备
- 场地勘察与测量: 详细勘察施工场地,测量面积、坡度、平整度,检查基础(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状况,识别存在的缺陷(如裂缝、起砂、积水、油污等)。
- 方案制定: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图纸和选定的跑道类型(如混合型、复合型、透气型、全塑型、预制型等),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
- 材料准备与检验: 将所需主材(聚氨酯胶水、色浆、EPDM颗粒/橡胶颗粒、催化剂、稀释剂、划线漆等)及辅材按计划运抵现场,存放在干燥、通风、避雨处。施工前需确认材料型号、批号、数量无误,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抽检。
- 设备检查与调试: 确保搅拌机、摊铺机(或刮耙)、喷涂机、划线机、打磨机、压实机等设备状态良好,计量器具精确,并进行调试。
- 基础处理计划: 制定针对基础缺陷的具体处理方案(如打磨、修补、清洗等)。
-
基础处理与验收
- 清洁除尘: 彻底清扫基础表面,清除泥土、砂石、落叶、油污等杂物。使用高压水枪冲洗或吸尘器除尘,确保基础表面绝对干净、无浮尘、无明水。
- 缺陷修补:
- 裂缝处理: 对于宽度小于3mm的裂缝,可采用专用填缝胶或弹性聚氨酯材料填充;对于宽度大于3mm或结构性裂缝,需开V型槽,用弹性材料分层填补压实。
- 起砂、空鼓处理: 铲除疏松、空鼓部分,用高强度聚合物砂浆或环氧类修补料进行修补、找平。
- 局部凹陷处理: 使用专用修补材料填平凹陷处,保证整体平整度。
- 积水测试与找平: 在基础完全干燥后(含水率≤8%),进行全场积水测试。对积水深度超过3mm的区域进行标记,用材料找平至无积水。
- 平整度检测: 使用3米直尺或专业检测仪器检查场地平整度,合格标准通常为3米范围内高低差≤3mm。
- 基础强度与稳定性验收: 确认基础强度达标(如沥青基础压实度≥95%,混凝土基础标号≥C25且无粉化)、无开裂脱层、排水顺畅。基础处理完成后需经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
-
材料准备与混合
- 配料: 严格按照材料供应商提供的配比方案进行配料。使用精确的电子秤量取聚氨酯胶水(A/B组分)、色浆、EPDM颗粒/橡胶颗粒、催化剂、稀释剂等。不同批次材料需进行小样试验确认颜色和固化效果。
- 搅拌: 使用具有计量和搅拌功能的大型搅拌机进行混合。
- 混合型/复合型跑道: 先低速混合胶水(A/B组分)和色浆,确保均匀,再加入精确计量的催化剂、适量稀释剂,高速搅拌至颜色均匀。较后加入规定比例的黑色橡胶颗粒(混合型)或彩色EPDM颗粒(复合型颗粒层),持续搅拌至颗粒完全裹胶均匀。
- 透气型跑道: 通常分底层(黑颗粒层)和面层(EPDM颗粒层)分别搅拌。底层将单组分胶水(或特定配方胶水)与黑色橡胶颗粒按比例混合均匀;面层将单组分胶水(或特定配方胶水)、色浆、EPDM颗粒按比例混合均匀。
- 混合控制: 严格控制搅拌时间、速度和环境温度(通常建议施工环境温度10℃-35℃,相对湿度≤85%)。随配随用,避免混合物在桶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固化或结块。
-
摊铺施工工艺
- 底涂(粘接层): 在清洁干燥、验收合格的基础上,使用专用聚氨酯底涂(渗透型或粘接型)均匀滚涂或喷涂一道,增强基础与面层之间的粘结力。确保涂刷均匀,无遗漏。
- 弹性层摊铺:
- 混合型/复合型跑道: 将混合好的浆料倾倒在基础上,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操作专业摊铺机(或人工使用刮耙)沿预定方向(通常纵向)匀速、连续进行摊铺,严格控制厚度(通常9-13mm总厚,可分多层铺设)。摊铺后及时消泡(可用消泡滚筒或消泡剂)。摊铺机行走速度、刮刀高度需精确控制以保证平整度。复合型跑道通常先铺设含黑色颗粒的弹性底层,固化后再铺设含彩色EPDM颗粒的面层。
- 透气型跑道: 先摊铺黑色橡胶颗粒底层(厚度约8-11mm),使用摊铺机或刮耙找平后,立即用压实机(吨位适中)往返压实,确保颗粒间粘结牢固、排水通道畅通。待底层完全固化后(约24-48小时),再摊铺彩色EPDM颗粒面层(厚度约3-5mm)。
- 全塑型跑道: 施工方法与混合型类似,但通常不含颗粒或只含少量细颗粒,对平整度要求更高。
- 预制型跑道: 在处理好并涂布粘接剂的平整基础上,按铺设图纸和定位线,将成卷或成卷裁剪好的预制橡胶跑道片材依次精准铺开、对齐接缝。使用专用滚筒或碾压设备排除空气,确保与基层完全密粘。接缝处用专用胶水和密封条处理。
-
面层处理(喷涂)
- 混合型/复合型/全塑型跑道: 弹性层固化并达到规定强度后(通常需48-72小时),进行面层喷涂。
- 将面层喷涂料(由聚氨酯胶水、色浆、细颗粒或纯胶浆、催化剂、稀释剂等按比例混合)倒入喷涂机。
- 使用专业的无气喷涂设备,选用合适口径喷嘴,保持恒定气压和距离(通常喷嘴距地面500-700mm),按交叉喷涂法(一遍纵向,一遍横向)均匀喷涂2-3遍。
- 严格控制每遍喷涂的厚度和均匀性,避免流挂、色差、露底。
- 透气型跑道: 面层即彩色颗粒层,在摊铺压实后无需再喷涂面漆。预制型跑道面层纹理已成型,也无需喷涂。
- 混合型/复合型/全塑型跑道: 弹性层固化并达到规定强度后(通常需48-72小时),进行面层喷涂。
-
划线
- 定位放线: 严格依据国际田联(IAAF)或相关场地设计规范,使用经纬仪、钢卷尺、墨斗等精确定位各跑道线、起跑线、终点线、接力区、障碍赛栏位等标志线位置,弹好基准线。
- 贴胶带/划线模: 在基准线两侧粘贴专用划线胶带或放置划线模具,确保线条平直、宽度精确(一般为50mm)。
- 涂刷/喷涂划线漆: 使用专用高附着、耐磨、耐候性强的聚氨酯划线漆。可人工涂刷或小喷枪喷涂,确保漆膜均匀饱满,厚度一致,边缘整齐,无毛刺、渗透或起皱。
- 揭带/模: 在划线漆表干后(不粘手)及时小心撕除胶带或移开模具。
施工环境要求
- 温度: 较适宜10℃-35℃。低于5℃或高于40℃应避免施工。材料温度也应在此范围内。
-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85%,基础含水率≤8%。雨雪天绝对禁止施工。
- 空气质量: 避免大风(≥4级)天气施工,防止灰尘杂物污染未干表面。施工现场需通风良好,但应避免强对流风。
- 时间安排: 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一天中露水重、温差大的清晨或傍晚进行关键的面层喷涂和划线。保证每道工序有足够的养护固化时间。
总结 塑胶跑道的高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了严格的基础处理、精准的材料配比、规范的摊铺或喷涂操作以及精确的划线流程。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细的工艺控制和严谨的质量管理,尤其注重基础的平整度与强度、材料的均匀混合与反应活性、面层厚度的精确控制以及标志线的精准定位。科学规范的施工方法是确保塑胶跑道达到设计性能要求、保障运动安全性和实现长期稳定运行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