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DM塑胶跑道有施工要求
EPDM塑胶跑道施工技术要求
EPDM塑胶跑道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耐候性及色彩持久性,成为运动场地普遍面层材料。其较终品质高度依赖于规范的施工过程,以下为重点施工技术要点:
一、 基础条件要求
- 类型与强度: 沥青混凝土基础是较佳选择,压实度需达到≥95%,养护期不少于28天,表面无轮迹、松散、油污、裂纹。水泥混凝土基础需完整稳固,伸缩缝合理切割并填充,抗压强度≥C25,表面平整度达标(3m直尺误差≤3mm)。
- 平整度与坡度: 基础表面平整度要求严格(3m直尺下间隙≤3mm),确保排水顺畅。跑道整体坡度及内场坡度需符合设计要求(通常内环沟<0.5%,跑道区<0.8%,半圆区<0.4%)。
- 干燥与清洁: 施工前基础必须彻底干燥(含水率≤5%),表面洁净无浮尘、油渍、杂物及松动物体。
- 密实度与处理: 基础应坚实密实,无脱壳、空鼓、起砂等缺陷。必要时进行抛丸或打磨处理并清理干净。
二、 材料准备与处理
- 材料验收: 施工前需核查EPDM颗粒、预聚体、色浆、稀释剂、划线漆等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确认其物理化学性能(如颗粒粒径分布、含胶量;胶水粘度、固化时间)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
- 配比精准: 严格依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配合比进行配料,使用高精度计量器具,确保比例精确无误。混合搅拌需使用专业设备,保证均匀性。
- 环境适应性: 关注环境温湿度(通常要求施工温度10-40℃,相对湿度≤85%,避免雨天、大雾、大风天气)对材料反应速度及施工作业的影响,必要时调整固化剂比例或暂停施工。
- 预处理: EPDM颗粒如需使用前宜适当摊开干燥处理(若环境潮湿),胶水使用前需充分搅拌均匀。
三、 施工工艺关键点
- 底涂层施工:
- 基础验收合格后,均匀滚涂专用单组份底涂(胶水:稀释剂按比例稀释),增强基础与面层粘结力。
- 涂布量应充足均匀,无漏涂、堆积现象,确保完全渗透封闭基础。
- 底涂表干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 EPDM弹性层摊铺:
- 混合: EPDM颗粒与单组份粘结剂按指定比例在搅拌机内充分混合均匀(3-5分钟),形成色泽一致、颗粒包裹完全的松散混合物。混合料需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通常≤30分钟)。
- 摊铺: 采用专业摊铺机或人工刮耙进行摊铺。严格控制摊铺厚度(根据设计要求,通常≥10mm),确保厚度一致。摊铺方向保持一致,接缝紧密平整,避免明显高低差。
- 压实修整: 摊铺后立即用专用压实机(带加热或振动)进行碾压,至少两遍以上,确保层间密实、无颗粒脱落、表面平整。边缘及角落处需人工辅助修整压实。
- 多层要求: 若设计为多层结构(如底层为黑色大颗粒EPDM缓冲层,面层为有色细颗粒EPDM耐磨层),层间需在前一层完全固化后进行施工,并确保层间粘结牢固。
- 面层定位与画线:
- 弹性层完全固化后(通常≥24小时),依据国际田联(IAAF)或相关标准及设计图纸,精确测量放样。
- 使用专业画线设备及符合要求的聚氨酯划线漆进行施工。线条应平直、流畅、均匀、饱满、边缘清晰,宽度及颜色符合标准要求。定位点需精确无误。
四、 施工质量验收与维护
- 现场检测: 施工完成后,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现场检测,重点包括:平整度(3m直尺≤3mm)、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回弹值、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拉伸强度、颜色均匀性、外观(无气泡、脱粒、裂痕、接缝高差等)以及画线精度。
- 成品保护: 固化养护期间(通常不少于7天)严禁人员踩踏、车辆碾压及堆放重物。设置明显警示标识。
- 日常维护: 投入使用后需定期清洁(软毛刷或清水冲洗),避免有机溶剂、强酸强碱、尖锐物体、烟蒂火源接触,及时修补破损区域。
总结 EPDM塑胶跑道的优异性能必须通过严格的施工过程保障。从基础处理、材料配比、环境控制,到底涂施作、弹性层精准摊铺压实、规范画线,直至成品养护,每一步骤均需遵循标准工艺与质量控制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确保跑道具备持久的运动性能与安全可靠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