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施工工艺流程步骤
塑胶跑道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强、工序严谨的工程,其质量直接影响运动场地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一个规范的施工流程通常包含以下主要步骤:
-
基础检查与处理:
- 施工前必须对混凝土或沥青基础进行严格检查。主要指标包括:基础强度需达标(通常混凝土C25以上,沥青压实度>95%)、表面平整度(3米直尺范围误差≤3mm)、坡度符合设计要求(一般0.3%-0.8%)、排水顺畅无积水。
- 彻底清洁基础表面,清除油污、浮浆、松散颗粒、杂草等一切杂物。
- 检查基础含水率,通常要求≤8%(可采用覆膜法或专用仪器检测),若过高需等待自然风干或采取措施处理。
- 对基础存在的裂缝、孔洞、破损或局部塌陷等缺陷进行修补找平(如使用专用填缝胶、聚合物砂浆等)。
- 打磨处理基础表面的浮浆层,增强与塑胶层的粘结力。使用专业打磨设备进行处理,确保表面密实且具有一定粗糙度。
-
底涂施工:
- 选择与基础材质及面层材料匹配的专用单组份或双组份聚氨酯底涂。
- 按规定比例(如需混合)精确配制底涂材料,充分搅拌均匀。
- 使用专业设备(如辊筒、刮耙或喷枪)将底涂均匀涂布在处理好的基础表面。涂布量需严格控制(通常约0.15-0.25kg/㎡),确保渗透、封闭基础毛细孔,形成牢固的粘结层。
- 底涂固化期间需做好保护,避免污染。
-
弹性层摊铺:
- 采用专业设备(如摊铺机)进行施工。常用材料为双组份聚氨酯(PU)胶浆与特定粒径(通常3-4mm)的环保橡胶颗粒按预设配方比例混合。
- 精确计量主剂、固化剂和橡胶颗粒。使用高速搅拌机充分混合均匀,确保颗粒被胶浆完全包裹。
- 将混合料迅速倒入摊铺机料斗,设定好铺设厚度(通常≥10mm)和铺设速度。
- 摊铺机均匀平整地铺设混合料,要求厚度一致、表面无明显接缝或凹凸。
- 摊铺后,及时安排人员用专用工具(如带钉辊筒)在胶浆初凝前进行消泡处理,排出内部空气,提高密实度。
- 重要提示:弹性层施工对温度(通常15℃-35℃)、湿度(相对湿度<85%)和环境清洁度要求极高,应避免在雨雾、大风及低温天气进行。
-
表面防滑层喷涂:
- 弹性层完全固化(通常24-72小时,视环境条件)并检查合格后,进行面层施工。
- 面层材料通常为双组份聚氨酯(PU)面漆混合特定粒径(通常0.5-3mm)的EPDM彩色橡胶颗粒。
- 按厂家严格规定的比例精确称量面漆主剂、固化剂及EPDM颗粒。
- 使用专业喷涂设备(如高压无气喷涂机)进行喷涂。施工时需控制喷枪压力、角度、移动速度,确保喷涂均匀、厚度一致(通常1.5-2.5mm)。
- 一般需喷涂2-3遍,保证颜色饱和、颗粒分布均匀、无明显色差。每遍喷涂方向宜相互垂直。
- 严格控制EPDM颗粒的掺量,保证面层具有优异的耐磨、耐候、防滑性能及鲜艳持久的色彩。
-
划线:
- 待面层完全固化(通常48小时以上)后,方可进行划线。
- 根据场地设计图纸,采用全站仪、钢尺等测量工具精确定位各线条位置。
- 使用专业划线机配合符合国际田联(IAAF)或国标(GB)要求的聚氨酯(PU)或丙烯酸(Acrylic)划线漆进行喷涂。
- 线条要求宽度精确(如标准跑道分道线宽5cm)、边缘清晰笔直、颜色鲜明饱满、粘结牢固无虚边。
-
场地清洁与养护:
- 施工全部结束后,彻底清理场地,移除所有施工杂物、保护材料及零星物料。
- 设置明显标识牌,进行必要的成品保护。面层完全固化前(通常7-14天),应严格禁止一切车辆、重物碾压及人员踩踏。避免接触有机溶剂、烟蒂、口香糖等污染物。
- 待达到规定的养护期后,经全面检查确认各项性能指标合格,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总结:规范的塑胶跑道施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过程,涵盖了从基础处理、底涂粘结、弹性层铺设、面层喷涂到精确划线的多道严格工序。每一步骤都要求精准的材料配比、专业的施工工艺、严谨的质量控制和适宜的施工环境,较终目标是构建出符合运动性能要求且经久耐用的塑胶跑道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