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基路面施工方法
砂基路面作为一种透水性良好的铺装形式,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路面的使用性能、透水效果及耐久性。规范的施工工艺是保障较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以下是砂基路面的重点施工步骤与方法概述:
-
基础处理:
- 场地准备: 彻底清理作业面,清除垃圾、杂草、树根、淤泥等杂物,确保基础无松软土体。对于原有路面,如有损坏需修补平整。
- 基础压实: 对路床基底(土基或级配碎石层)进行充分碾压。压实度需达到设计要求(通常要求不低于93%),形成坚实、平整、稳定的支撑层。标高、坡度及平整度应严格控制。
- 排水考虑: 基础应设计并形成必要的横向和纵向坡度(通常不小于0.3%),确保底层积水能顺畅排向指定集水区域或渗入地下。必要时设置盲沟或排水管。
-
材料检验与准备:
- 砂基材料: 施工前必须对砂基材料(通常为特定级配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进行严格检验。重点指标包括:粒径分布(级配曲线符合设计要求)、含泥量(严格控制,通常<3%)、泥块含量、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透水系数。材料应洁净、无杂物。
- 材料堆放: 砂基材料宜分类堆放于干燥、平整的场地,避免雨淋和污染。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离析和遗撒。
-
摊铺作业:
- 放样支模: 根据设计图纸精确放线,确定路面的边线、高程控制点和坡度。对于有明确边界或需要控制厚度的区域,应安装稳固的钢模板或木模板。模板顶标高即为砂基层的压实顶面标高,其内侧需涂刷隔离剂以便拆模。
- 分层摊铺: 砂基层摊铺通常采用机械(如刮平机、装载机配合人工)或人工方式进行。摊铺应分层进行,每层虚铺厚度应根据压实系数(通常通过试验段确定,一般在1.1-1.4之间)严格控制,避免一次摊铺过厚影响压实效果。单层压实厚度宜控制在15-30cm。
- 均匀性与高程控制: 摊铺过程中应保证材料均匀分布,避免离析。及时用刮平设备初步整平,并用水准仪配合随时检查标高和坡度,对过高处进行刮除,过低处进行填补,确保松铺厚度基本一致。
-
压实作业:
- 压实机械选择: 根据摊铺厚度、场地条件及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通常采用振动压路机(光轮或凸块式)、平板夯、蛙式夯等。对边角、井口周围等机械不易压实处,应采用小型夯具人工夯实。
- 压实工艺: 压实应遵循“先静压、后振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由边向中”、“轮迹重叠”的原则。碾压路线应纵向平行重叠,重叠宽度不小于1/3轮宽(或夯板宽)。静压起稳压作用,振压可高效提高密实度。碾压遍数需通过试验段确定,以达到设计要求的路基压实度(通常≥93%)和较终设计标高为准。避免过压导致颗粒破碎。
- 压实度检测: 每层压实后,应及时采用灌砂法或核子密度仪等检测压实度,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施工。同时复测高程和平整度。
-
接缝处理:
- 纵向接缝: 当摊铺宽度较大需分幅施工时,两幅之间的纵向接缝应相互错开一定距离(如0.5米以上)。接缝处应充分压实,保证连接紧密、平整。
- 横向接缝: 每日施工结束或因故中断时,应设置横向接缝。宜将端部压实成垂直面,清除松散部分,下次施工前清理干净并涂刷粘结层(如需)。
-
养护:
- 覆盖保湿: 砂基层压实成型后,宜覆盖土工布、草袋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养护,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引起表面松散。养护期间,应定期洒水保持砂层表面微湿状态。
- 封闭交通: 养护期间及面层施工前,严禁任何车辆在已完成的砂基层上通行,防止扰动和损坏。
-
面层施工准备:
- 在砂基层验收合格后(压实度、高程、平整度、坡度等均满足设计要求),方可进行透水面层(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嵌草砖等)的铺装施工。施工前需再次清理砂基层表面浮砂、杂物,保持洁净、平整。
总结:砂基路面的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其重点在于严格控制基础处理质量、材料质量、摊铺均匀性、压实密实度以及必要的养护步骤。每一道工序都需严谨操作、严格检测,确保各项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才能较终为面层铺装提供坚实、稳定、透水性良好的支撑基础,实现预期的工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