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型橡胶跑道的性能表现和使用寿命高度依赖于规范的施工过程。为确保工程品质符合设计要求与相关技术标准,施工活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重点操作规范:
1. 基础层处理
- 平整度控制: 混凝土或沥青基础层需具备极高的稳定性与密实度。正式铺设前,必须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平整度检测,确保3米直尺范围内较大间隙不大于规定限值(具体数字参照设计文件或国家标准)。不符合要求的基础必须进行打磨或修补处理。
- 清洁与干燥: 作业面需彻底清除油污、灰尘、杂物及任何可能影响粘结的松散颗粒。采用专业清洁设备(如工业吸尘器)进行深度清理,确保表面洁净、干燥无明水。必要时,可进行含水率测试验证。
- 缺陷修复: 对基础存在的裂缝、孔洞、空鼓等缺陷,必须选用相容性材料进行针对性修补,确保其与主体结构稳固结合,修补区域需打磨至与周围基础齐平。
2. 材料准备与现场管理
- 材料储存: 预制橡胶卷材应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平放储存,避免阳光直射、高温、重压及接触有机溶剂。施工前需将材料提前搬运至施工现场,使其适应现场环境温度。
- 材料检验: 铺设前应对每卷材料进行外观检查,确认无破损、鼓包、污染、色差过大等缺陷。对同批次材料进行抽样复检,确保其物理机械性能(如厚度、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满足设计指标。
- 环境监测: 施工环境温度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通常要求≥10℃且≤40℃,具体依据粘接剂厂商说明),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高。遇雨雪、大风(通常大于4级)等恶劣天气应停止作业。
3. 铺设工艺与粘接
- 基准定位: 依据场地设计图纸精确放线,确定铺设基准点和起始位置,这是确保跑道线形精准、接缝顺直的关键。
- 粘接剂应用: 选用经权威机构检测认证、与预制卷材及基础层相容性良好的专用双组份聚氨酯粘接剂。严格依据厂商提供的配比使用电子秤精确调配,确保充分搅拌均匀。涂布应使用专用齿形刮刀,在基础层和卷材背面均匀刮涂,涂胶量需严格控制,避免过多导致溢胶或过少导致粘接失效。涂布后需静置至规定指触干燥时间(开放时间)。
- 精准铺装与排气: 沿基准线精确放置卷材,避免扭曲错位。铺设后立即使用重型橡胶碾辊(重量通常≥50kg)从铺设方向中心向两侧均匀滚压,消除下方空气,实现卷材与基础的全面密接。滚压需多次进行,确保无任何气泡残留。
- 接缝处理: 相邻卷材对接应紧密无缝。在接缝区域需预留约50mm宽度不涂胶(具体依据厂商指导)。待主体粘接固化后,采用专用工具对预留接缝进行精细处理(常用热熔焊接),形成平整、牢固、无明显痕迹的连接。
4. 细节与辅助工程
- 边缘收口: 跑道与道牙、排水沟等边界交接处,应使用专用收边压条或以粘接剂进行密封固定,确保边缘顺直、牢固、无翘曲风险。
- 排水保障: 施工中及完工后,必须严格保护场地排水系统,确保所有泄水孔、沟槽畅通无阻,避免积水影响跑道性能及粘接效果。
- 成品保护: 铺设完成至粘接剂完全固化达到可承载强度前(通常≥72小时,依据环境温湿度及粘接剂规定),严禁任何人员、车辆、设备进入或堆放物料。设立明显警示标识并进行物理围挡。
5. 施工质量监控
- 过程记录: 详细记录每日施工进度、环境参数(温湿度)、材料使用(批号、配比)、关键工序验收情况等。
- 过程检验: 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与交接检,重点检查粘接剂涂布均匀度、滚压密实度、接缝处理质量、平整度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 较终检测: 待粘接剂完全固化后,依据国家标准(如GB/T 14833)对跑道整体平整度、厚度、各点位粘接强度(需进行现场剥离试验)等进行全面检测并记录。
预制型橡胶跑道的优异性能较终体现在严谨、精细、标准化的施工过程中。从基础处理、材料控制到粘接铺设、接缝处理与成品保护,每一步骤均需遵循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确保较终成品的物理性能稳定可靠、运动表现符合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