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路面,因其视觉美感和功能性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其重点功能之一便是提升防滑性能。彩色路面防滑并非单一措施,而是通过特定材料和结构设计实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防滑原理与技术关键:
-
表面微观构造与宏观纹理:
- 耐磨骨料: 广泛采用硬度高(如莫氏硬度7级以上的刚玉、石英砂)、粒径分布合理的骨料作为表面耐磨层。施工中,这些骨料部分或完全暴露,形成微观的“锐角”凸起。
- 构造深度: 通过施工工艺控制(如撒砂工艺),确保彩色路面表面形成足够的宏观纹理和微观粗糙度,提供轮胎橡胶嵌入的“空腔”,有效破除水膜,增加干湿状态下的摩擦力。
-
高性能树脂粘合剂:
- 关键作用: 粘合剂不仅要牢固包裹和固定骨料,确保骨料不易被剥离,还需具备优异的耐候性(抗紫外线、抗老化)、柔韧性和耐磨性。树脂固化后形成的表面本身也需具备一定的微观粗糙度。
-
科学配比与施工控制:
- 骨料与树脂的比例直接影响骨料的暴露程度和构造深度。过厚的树脂包裹会掩盖骨料棱角,降低防滑性;反之,粘接不足则导致骨料脱落。
- 施工时的环境温度、湿度控制、材料混合均匀度、摊铺厚度及固化条件均需严格执行,确保较终形成的表面纹理符合设计要求。
防滑性能的量化与意义:
- 摩擦系数: 通过摆式摩擦系数仪(如BPN值)或横向力摩擦系数测试车等方法进行测量。较高的摩擦系数(BPN值)直接对应更短的制动距离和更高的行车安全性。
- 构造深度: 使用铺砂法测量,数字越大,排水能力越强,湿滑状态下的防滑性能越好,同时有助于降低水雾和眩光。
重点应用价值:
- 显著提升安全性: 尤其在坡道、弯道、交叉口、公交站台、隧道出入口、人行道、自行车道、厂区坡道等高危路段,高防滑性能有效减少车辆打滑、侧滑事故,保护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 改善湿滑环境: 优异的排水能力和微观构造,极大提升了路面在雨、雪、油污等湿滑条件下的抓地力。
- 功能导向的色彩警示: 鲜明的色彩结合高防滑性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功能警示,引导交通参与者提升警觉,降低事故风险。
总结:
彩色路面的防滑性能是通过精选高硬度耐磨骨料形成微观粗糙度、优化粘合剂性能并精准控制构造深度来实现的系统性技术成果。其重点价值在于显著提升各类道路,特别是高风险路段在干湿状态下的摩擦系数,增强行车和行走的安全性,是道路安全领域一项重要的功能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