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凭借卓越的防滑性能、持久的色彩表现及良好的警示效果,在现代道路工程与景观铺装中得到广泛应用。其重点工艺质量直接影响路面的功能性与耐久性。标准化的施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 施工前准备
- 环境评估: 密切关注施工时的环境温湿度(通常要求基底温度高于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5%)、未来天气趋势,避免在雨雪、大风或即将来临的恶劣天气下作业。新浇筑的混凝土基层需满足充分养生要求(通常≥28天)。
- 基面处理: 这是决定涂层附着力的关键。必须彻底清除基面(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的油污、灰尘、松动颗粒、积水、青苔或藻类。对沥青路面需检查并清除泛油部位。局部破损、裂缝需根据规范修补找平,确保整体坚实、平整、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专业清扫设备(如扫地机、吹风机)或高压水枪深度清洁,并待其完全干燥。
- 材料准备: 严格依据产品技术说明书及施工方案要求,精确计算所需专用双组份树脂粘合剂(底涂、面涂)、粒径匹配的彩色陶瓷颗粒(通常1-3mm)、配套稀释剂(若有需要)等用量。材料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使用前充分搅拌均匀(尤其双组份材料需按比例精确混合,并在规定活化期内用完)。
- 区域界定与防护: 清晰放样标识施工边界。对无需施工区域(如路缘石、井盖、设施、绿化等)采取有效措施(如贴防护胶带、覆盖薄膜)进行保护,防止污染。
2. 底涂层施工
- 在处理合格的基面上,使用优质辊筒或专业刮涂工具,均匀涂布专用双组份环氧或聚氨酯树脂底漆。涂布量须严格控制,确保完全覆盖基面、渗透良好,无漏涂、无堆积,形成连续均匀的封闭层。底漆的涂布通常要求紧密跟随基面处理工序进行。
3. 撒布彩色陶瓷颗粒
- 在底涂层表干但未完全固化(触指不粘手)的状态下,立即进行陶瓷颗粒撒布。这是形成防滑功能层的关键步骤。
- 采用机械设备(如颗粒撒布机)或人工方式,将干燥、洁净、符合规格的彩色陶瓷颗粒均匀撒布于粘合剂层上。撒布量需确保颗粒紧密排列、完全覆盖下方粘合剂,形成饱满的颗粒层。
- 撒布方向宜与主要行车方向一致(尤其在车行道)。撒布后,可轻微碾压或使用橡胶耙辅助颗粒初定位,确保其与粘合剂充分接触。
4. 清除浮粒
- 待颗粒层下方的粘合剂固化至足够强度(通常以不粘轮胎或脚踩无明显位移为准),使用专业吸尘设备或清扫工具,彻底清除未粘结牢固的浮于表面的多余陶瓷颗粒。此工序应在粘合剂固化初期完成,避免过度固化导致清除困难或伤及粘结层。
5. 面涂层施工(罩面保护)
- 在清理干净的颗粒层上,涂布一层透明的或与颗粒同色的双组份保护面漆。使用辊涂或喷涂方式,确保涂层均匀覆盖所有颗粒并完全封闭。面漆涂布量适中,既能形成有效保护膜,又避免淤积、流淌或遮盖颗粒纹理。面漆主要作用为增强系统整体耐候性、耐磨性、抗污性及美观性。
6. 养护与开放交通
- 施工完成后,需设立清晰警示标识,对作业区域进行严格封闭养护。养护时间严格依据所用粘合剂与面漆产品的技术参数,确保其达到充分固化强度(通常视环境条件需数小时至数日)。在未达到规定强度前,严禁任何行人或车辆进入。
总结
陶瓷颗粒彩色防滑路面的性能表现高度依赖于严谨的基面处理、精确的材料配比与混合、适宜的撒布时机与均匀度、彻底的浮粒清理以及规范的面层保护。每一工序均需严格遵循材料特性和工艺要求,方能实现优异的防滑安全性与持久美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