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颗粒防滑路面因其优异的防滑性能、丰富的色彩选择、耐候耐磨及环保特性,在各类户外运动场地、人行步道、坡道、广场等区域得到广泛应用。其性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科学严谨的施工工艺。以下为专业施工方案要点:
一、 重点材料构成
- 高性能树脂粘合剂: 通常采用反应型无溶剂聚氨酯树脂或改性环氧树脂,作为粘结基材。要求具备优异的附着力、韧性、耐候性、耐黄变及抗老化性能。
- 陶瓷颗粒骨料: 主要成分为烧结陶瓷,具有高硬度、高耐磨、色彩稳定、不粉化等特性。粒径范围通常为1-3mm或2-4mm,根据防滑等级要求选择。色彩丰富多样。
- 配套辅材: 包括专用底涂剂(增强附着力)、面涂保护剂(提升耐污、耐候及光泽度)、必要的稀释剂(调节粘度,严格按比例使用)等。
二、 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施工需在干燥、清洁、坚实的混凝土或沥青基面上进行,环境温度宜在5℃-35℃,空气湿度低于80%,避免雨雪、大风天气作业。
-
基面预处理:
- 检查与修补: 彻底检查基面。清除油污、浮灰、松动颗粒等杂物。对裂缝、孔洞、凹陷等缺陷,使用专用修补材料填平并打磨平整。确保基面整体平整、坚实、干燥、洁净,平整度需满足规范要求(通常要求3m直尺检测误差≤3mm)。
- 打磨/抛丸处理: 对于光滑或强度不足的基面,需进行打磨或机械抛丸处理,增加表面粗糙度,显著提升粘合剂与基面的机械咬合力和粘结强度。
- 清洁除尘: 采用强力吸尘设备或高压吹风机彻底清除基面所有残留粉尘。这是保证附着力的关键步骤。
-
底涂层施工:
- 涂布: 将专用底涂剂按规定比例混合均匀后,使用专业刮涂工具(如镘刀、滚筒)或高压无气喷涂设备,均匀涂布于处理好的基面上。要求涂布均匀、无遗漏、无堆积。
- 养护: 根据环境条件和材料特性,确保底涂充分渗透、固化至规定要求(通常表干后即可进行下一工序),形成牢固的界面过渡层。
-
粘合剂层刮涂与陶瓷颗粒撒布:
- 粘合剂刮涂: 将主剂粘合剂(聚氨酯或环氧)按严格比例与固化剂混合,充分搅拌均匀。在底涂完全固化后,立即将混合好的粘合剂倾倒于作业面上,使用专用齿形镘刀均匀刮涂至设计的厚度(通常1.5-3.0mm)。要求刮涂连续、均匀、无漏刮,厚度一致。
- 陶瓷颗粒撒布: (重点工序)
- 在粘合剂刮涂后,在其仍处于湿润粘稠状态时(开放时间内),立刻进行陶瓷颗粒的人工或机械撒布。
- 撒布要求均匀、饱满、全覆盖。颗粒应完全嵌入粘合剂中,确保单颗粒被粘合剂包裹2/3以上高度。撒布量需根据设计要求的颗粒粒径、防滑等级和厚度精确控制(通常≥5kg/m²)。
- 操作人员需穿钉鞋进入作业面,采用倒退方式均匀播撒,避免破坏已刮涂好的粘合剂层。对边角、接茬处重点处理,确保饱满度。
- 回收多余颗粒: 待粘合剂固化至颗粒无法轻易拨动(通常约2-4小时,视环境温度湿度调整)后,使用专业吸粒机或扫把仔细回收未粘结牢固的浮粒,回收颗粒经清洁干燥后可再利用。此步骤对较终表面的洁净度和颗粒粘结牢固度至关重要。
-
面层保护处理:
- 待粘合剂完全固化后(通常需24小时以上),可涂刷1-2遍透明或同色系的面涂保护剂。
- 面涂保护剂能有效封闭表面微小孔隙,增强整体路面的耐污性、耐候性、抗紫外线能力及色彩持久性,并提升美观度。涂刷需均匀、无遗漏。
三、 关键质量控制步骤
- 基面强度与处理: 基面抗压强度(混凝土≥C25,沥青需坚实无泛油)和处理质量(洁净度、粗糙度)是基础保障。
- 材料配比与时效: 粘合剂、底涂、面涂必须严格按生产商提供的配比精确称量,并在规定操作时间内(适用期) 使用完毕,严禁超时使用已初凝材料。
- 环境监控: 密切关注并记录施工全程的环境温湿度,超出材料允许范围(过低或过高)应暂停施工。
- 粘合剂开放时间控制: 颗粒撒布必须在粘合剂的有效开放时间内完成,确保颗粒嵌入深度和粘结强度。
- 撒布均匀与饱满度: 颗粒撒布饱满、均匀嵌入是防滑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点。避免漏撒、堆积。
- 固化养护: 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保证足够的固化养护时间,避免未充分固化即承受荷载或进行下一工序。
- 成品保护: 施工完成后,应设立明显警示标识,在面层达到设计强度前(通常≥7天),严禁车辆碾压、锐器刮划或进行其他可能损坏路面的作业。
陶瓷颗粒防滑路面通过科学选材与上述系统性施工工艺,有效结合了树脂粘合剂的强粘结力与韧性以及陶瓷颗粒的卓越硬度、耐磨性与色彩稳定性。精心控制的基面处理、精确的材料配比、严格的开放时间管理及均匀饱满的颗粒撒布,是确保路面较终实现高防滑等级、优异耐久性、色彩持久美观及安全舒适使用体验的重点要素。该方案为提升特定区域地面功能与安全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