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施工

内容分类: 陶瓷颗粒 / 内容编号: 10

陶瓷颗粒防滑路面凭借其卓越的防滑性能、耐候性与装饰效果,在各类需要增强安全性的区域(如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坡道、广场、公园、过街天桥及小区道路)得到广泛应用。其重点性能依赖于高品质材料与规范严谨的施工工艺。

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施工

材料特性与系统构成

标准化施工流程及重点控制点

  1. 基面处理与评估:

    • 彻底清除基面(混凝土或沥青)的油污、浮浆、灰尘、松散物及不利于粘结的杂质。
    • 修复基面裂缝、坑洞、空鼓等结构性缺陷,确保基面坚实、平整、干燥(含水率通常要求≤8%)、清洁。
    • 根据基面状况,可能需要进行打磨、抛丸或铣刨处理,以增加粗糙度,提升界面粘结力。
    • 施工前需进行基面拉拔强度测试,确保达到设计要求(通常要求≥1.5MPa)。
  2. 底涂施工:

    • 均匀涂布配套底涂材料,通常采用滚涂或刮涂方式。
    • 关注涂布量与均匀性,确保完全覆盖且无遗漏。待底涂完全表干(通常指触干不粘手)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
  3. 树脂粘接层刮涂:

    • 根据设计配比,将树脂主剂与固化剂精确计量、充分混合均匀。
    • 在规定操作时限内(即适用期内),均匀刮涂混合好的树脂材料于处理好的基面上。
    • 严格控制刮涂厚度,通常一次性刮涂厚度需与后续铺设的陶瓷颗粒粒径相匹配,确保颗粒能有效嵌入。刮涂应平整、连续、均匀,避免局部堆积或漏涂。
  4. 陶瓷颗粒撒布:

    • 关键工序: 在树脂粘接层达到较佳粘结状态(通常为指触微粘但不下陷)时,立即、均匀地撒布预拌好的彩色陶瓷颗粒。
    • 撒布量需精确计算并严格控制,确保颗粒层达到设计要求的覆盖率和厚度(通常要求完全覆盖树脂层并有一定厚度储备)。
    • 撒布方向与手法需一致,保证颗粒分布均匀、嵌入深度一致、无明显色差或堆积。撒布后稍作静置,使颗粒稳定嵌入树脂层。
  5. 表面清理与封闭(可选):

    • 待粘接层初步固化后(依据树脂类型及环境条件,通常需数小时至一天),使用专用清扫设备(如吸尘器、吹风机)清除表面未粘附的松散颗粒,回收利用。
    • 根据设计要求或特定环境(如重污染、高耐磨区域),可在清理后的颗粒层表面滚涂一层透明封闭面漆(如透明聚氨酯罩面),以进一步提升面层耐污性、耐磨性、抗紫外线老化能力及光泽度。

施工质量控制重点要素

应用价值 该系统显著提升了步道、坡道、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湿态及干态防滑性能(防滑系数通常远高于普通路面),有效降低了行人滑倒风险。其丰富的色彩选择也满足了环境美化的需求。陶瓷颗粒固有的抗紫外线、耐磨耗特性,结合树脂材料的韧性与耐候性,共同构筑了系统的长期功能稳定性。

总结 陶瓷颗粒防滑路面系统是实现安全性与美观性双重提升的有效解决方案。其卓越性能的发挥,高度依赖于严谨规范的施工工艺与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从基面处理、材料配比到关键的撒布时机与均匀性控制,每一个步骤都直接影响着较终成品的防滑效能、耐久性与整体品质。

下一篇编辑返回列表

请检查内容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