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dm塑胶跑道施工工艺
EPDM塑胶跑道施工工艺详解
EPDM塑胶跑道以其优异的物理性能、丰富的色彩选择及良好的环保特性,成为运动场地建设的优选方案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终使用效果与耐久性,需严格遵循工艺要求。核心施工流程如下:
1. 基础处理与验收
- 场地清理: 彻底清除基层(通常为混凝土或沥青基础)表面的浮尘、油污、杂物及疏松颗粒。必要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打磨或抛丸处理,确保表面清洁、坚实、无明水。
- 平整度检测: 使用专业仪器(如3米直尺、水准仪)检测基础平整度。平整度误差需严格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通常要求3米直尺下间隙≤3mm)。发现局部凹陷或凸起,须进行修补(填补或打磨)找平。
- 坡度复核: 检查场地排水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一般要求0.3%-0.8%),确保排水顺畅,无积水隐患。
- 强度与含水率: 确认基础结构强度满足承载要求,并通过自然干燥或强制通风等方式,确保基础含水率控制在规定限值内(通常要求≤8%)。
- 伸缩缝/裂缝处理: 对基础存在的伸缩缝、温度缝及裂缝进行专业处理(如填缝、贴防裂布),防止应力反射至面层。
2. 底涂层施工
- 在处理合格、干燥清洁的基础表面,使用专用聚氨酯胶水按配比搅拌均匀后,均匀滚涂或刮涂。其作用在于增强基础与弹性层间的粘结力,封闭基础微小孔隙。涂布量需控制得当,确保完全渗透覆盖,无遗漏或堆积。
3. EPDM弹性层摊铺
- 材料配比混合: 按设计要求和材料供应商提供的精确配比,将EPDM颗粒(粒径、颜色按要求)与专用单组或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在搅拌机中充分混合。混合时间应严格控制(通常约5分钟),确保颗粒表面被胶粘剂均匀包裹,无结团或干料。
- 摊铺作业: 将混合好的EPDM胶粒材料快速运送至摊铺区域,使用专业摊铺机械或人工配合刮耙,沿预设方向均匀铺设。此过程需严格控制摊铺厚度(通常设计厚度为8-13mm)和整体平整度。
- 压实平整: 摊铺后及时用重型压实机(带振动或静压)进行纵横多次压实,消除空隙,提高密实度与平整度。边角处使用小型压实工具或人工铁板拍实。压实后的表面应颗粒分布均匀、平整密实、无松散颗粒。
- 坡度控制: 摊铺压实过程中,需持续复核坡度,确保满足排水设计要求。
4. 面层喷涂(可选)
- 对于部分要求更高耐磨、抗污性能的场地或彩色图案跑道,可在固化后的EPDM弹性层上,均匀喷涂一层由EPDM细颗粒与面层胶粘剂混合配制的面漆。喷涂需均匀覆盖,形成致密保护层并达到设计色彩效果。
5. 画线
- 待跑道面层完全固化后(通常需48小时以上),使用专业划线机和符合标准的聚氨酯跑道划线漆进行标线。放线定位需精准,线条平直、清晰、饱满,宽度、颜色符合国际或设计要求。
6. 场地养护与清理
- 施工完成后,应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划定养护区域。在面层完全固化前(一般不少于72小时)禁止任何人员、车辆进入或堆放物品。保持场地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刮蹭或水浸。
- 固化期结束后,进行全场彻底清洁,移除所有临时标识与保护物。
环境要求: 施工过程对环境条件有严格要求:环境温度宜在5℃-40℃之间(佳15℃-35℃),空气相对湿度≤85%,基础温度≥5℃。避免在雨天、大雾、大风(≥3级)等不利天气下施工。气温过低或湿度过高会显著影响粘结强度与固化效果。
质量控制要点:
- 材料一致性: 同批次材料颜色、粒径保持一致;胶粘剂在有效期内,配比精确。
- 粘结强度: 各层间(基础-底涂-弹性层)粘结牢固,无脱层现象。
- 物理性能: 固化后需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硬度(邵氏A)、拉伸强度、伸长率、抗滑值、冲击吸收等关键物理指标。
- 表观质量: 色泽均匀一致,颗粒分布均匀,表面平整密实,接缝平顺,无气泡、鼓包、凹陷、裂纹、脱粒、明显接茬痕迹及污染。
- 尺寸精度: 跑道点位、线条位置、长度、宽度、坡度等测量值符合设计及规范允许偏差。
总结 EPDM塑胶跑道的优良性能依赖于科学严谨的施工工艺,涵盖基础处理、材料配比、摊铺压实、环境控制直至养护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道工序严格遵循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是终实现场地功能优异、安全耐用、色彩持久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