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跑道作为一种高性能的运动场地面层,其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较终产品的性能表现与耐久性。其重点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 GB/T 14833-2020《合成材料运动场地》 及其配套的相关技术规范所明确规定。该标准是在国家相关部委指导下,由中国田径协会等专业机构参与制定,具有国家层面的权威性,是指导混合型跑道设计、选材、施工及验收的根本依据。
该标准对混合型跑道施工的关键工艺步骤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
基础处理与验收:
- 基础必须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基层。
- 沥青混凝土基础要求密实度≥95%,平整度≤3mm/3m,坡度控制在0.3%-0.5%,无空鼓、起砂、脱层、开裂、油污等缺陷。
- 水泥混凝土基础要求强度≥C25,含水率≤5%,平整度≤3mm/3m,坡度同样符合要求,伸缩缝处理得当。
- 施工前必须对基础进行严格验收,确保达到标准要求。
-
材料配比与搅拌:
- 混合型跑道材料通常由环保型聚氨酯粘合剂(预聚体)、橡胶颗粒(EPDM或SBR)、无机填料及功能性助剂等组成。
-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如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回弹值、阻燃性、有害物质限量等)必须严格符合GB/T 14833-2020的规定。
- 施工时,各组分的配比必须严格按照经过验证的配方进行精确计量。
- 搅拌过程需使用专用设备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下进行,确保混合充分均匀,同时严格控制搅拌温度和时长,避免材料过早反应。
-
摊铺施工工艺:
- 底涂处理: 在合格基础上均匀涂布专用高性能聚氨酯底涂,增强与基础的粘结力。
- 粘结层施工: 将含有较细粒径橡胶颗粒的混合浆料按标准厚度(通常1-1.5mm)刮涂在底涂层上,形成弹性底层和基础与面层的有效粘接。
- 面层摊铺: 这是重点步骤。将按标准配比精确搅拌好的混合型浆料(包含特定粒径和配比的EPDM颗粒)倾倒在粘结层上,使用专业摊铺机配合人工辅助进行均匀刮涂。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摊铺厚度(总厚度通常要求≥13mm,其中面层厚度通常4-5mm)、平整度和坡度。摊铺必须连续作业,减少接缝。
- 分次施工: 混合型跑道施工通常分两层(粘结层+面层)或三层(底涂层+粘结层+面层)进行。
- 温度控制: 施工环境温度宜在10℃-35℃之间,空气湿度不宜过高。材料反应温度(摊铺时浆料温度)需控制在120℃-150℃范围内,这是确保材料充分流平、排气、固化反应完全的关键工艺参数。
- 消泡处理: 摊铺后需及时使用专用消泡滚筒进行消泡处理,确保面层密实无气孔。
-
划线:
- 跑道固化完全后,按国际田联(IAAF)或国家标准规定的尺寸进行测量放线。
- 使用符合标准的专业聚氨酯划线漆进行喷涂。线条要求宽度一致、边缘清晰、附着牢固、色泽均匀持久。
-
养护与验收:
- 施工完成后需设置围挡进行充分的自然养护(通常不少于14天),期间避免污染、浸泡、重压和划伤。
- 较终验收依据GB/T 14833-2020及相关规范进行,包括物理性能现场抽样测试(厚度、平整度、坡度、硬度、拉伸强度等)、环保性能测试报告核查以及外观质量检查等。
总结:混合型跑道施工工艺由国家标准GB/T 14833-2020及其配套技术规范严格定义与约束,其重点在于对基础处理的严格要求、材料配比的精准控制、摊铺温度与厚度的精确把握、以及全过程环境与工艺参数的标准化管理,以此确保跑道成品的运动性能、安全性与耐久性达到国家规定的专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