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塑胶跑道采用底层聚氨酯混合料与面层EPDM颗粒结合的结构,兼具良好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其标准化施工流程是确保跑道较终质量的重点步骤,需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一、 基础处理与验收
- 基础检查: 施工前需对混凝土或沥青基础进行全面检测。重点核查表面平整度(3米直尺测量误差≤3mm)、坡度(符合设计要求)、强度(C25混凝土或坚实沥青)及密实度。现有裂缝、油污、松散部分必须彻底修补处理。
- 含水率控制: 基础含水率是重点指标,需采用专业仪器多点检测,确认其≤8%。若超标,必须延长养护期或采取强制通风除湿措施,严禁在湿度过大基础上施工。
- 清洁与酸洗: 使用专业清扫设备清除基础表面浮尘、砂砾及其他杂物。对混凝土基础,需按规定比例稀释草酸液进行酸洗,中和表面碱性物质并打开毛细孔,随后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干净、晾干。
二、 底层(混合型)施工
- 底涂处理: 在完全干燥、清洁的基础表面均匀滚涂或喷涂单组份聚氨酯底涂剂。底涂能有效渗透基础,增强基础与弹性层间的粘结强度,涂布量需精准控制。
- 混合料配比与搅拌:
- 严格按厂家提供的配比精确称量聚氨酯预聚体(A组分)、色浆、粒径约3-4mm的黑胶粒(通常占比25%-35%)及催化剂(B组分)。
- 使用高速搅拌机按规范流程混合:先投入黑胶粒与部分A组分预混,再加入剩余A组分及色浆充分搅拌,较后在指定时间内加入精确计量的B组分快速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与速度须严格控制,确保物料反应均匀且避免过早凝胶。
- 摊铺与刮平:
- 将混合料迅速运送至作业面,倾倒成条状。
- 使用专业摊铺机(带自动找平装置)匀速、连续地进行摊铺刮平,严格控制铺设厚度(通常设计厚度约9-10mm)。
- 消泡与固化:
- 摊铺后立即安排专人使用消泡滚筒(或消泡钉鞋)在表面往复滚动,消除搅拌与摊铺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 底层完成后进入养护期,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自然固化(通常≥24小时),期间严格封闭现场,避免污染与水浸。
三、 面层(EPDM颗粒)施工
- 面漆与颗粒混合:
- 将专用单组份聚氨酯面漆与规定粒径(常用1-3mm)、比例(通常面漆:颗粒≈1:2-1:3)的EPDM彩色胶粒投入搅拌机中。
- 充分搅拌至颗粒被面漆完全、均匀包裹,形成粘稠的混合物。
- 喷涂作业:
- 采用专业无气喷涂设备进行施工。
- 严格控制喷枪压力、角度、移动速度及与作业面的距离。
- 分两遍交叉喷涂:真好遍覆盖约70%面积,初步粘结颗粒;第二遍反向交叉喷涂,确保完全覆盖、粘结牢固且厚度均匀(通常≥3mm)。避免漏喷、堆积或流挂现象。
- 面层固化: 面层喷涂完毕后在规定条件下养护固化(通常≥12小时),保障颗粒粘结强度。
四、 画线
- 精准测量定位: 严格按国际田联(IAAF)或设计图纸标准,使用高精度仪器(如全站仪、钢卷尺)进行测量放样,确定各跑道线、点位位置,弹线标记。
- 贴模保护: 沿弹线位置粘贴专用划线胶带或模板,确保边缘平直、紧密无缝隙。
- 划线漆施工: 选用耐候性佳、附着力强的专业聚氨酯划线漆。采用小斗车或喷枪沿模进行涂覆,保证漆膜饱满、色泽均匀、厚度一致、边缘清晰锐利。
- 及时撤模: 在划线漆表干后、完全固化前小心撕除胶带或模板,避免破坏漆膜或污染跑道面层。
五、 场地清理与较终养护
- 全面清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余料及防护材料。
- 施工完成后设置明显标识,进行全场封闭式养护(建议≥7天),待所有材料完全反应固化后方可投入使用。
总结
复合型跑道的施工质量依赖于对基础处理的严谨、对材料配比的精确控制、对底层摊铺与面层喷涂工艺的熟练掌握,以及对每道工序规范操作的严格执行。只有系统化、标准化地完成从底层处理到底胶摊铺、面层喷涂直至精准画线的全流程,才能较终达成性能稳定、安全耐用、符合专业要求的塑胶跑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