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跑道材料配比

内容分类: 其他 / 内容编号: 373

混合型跑道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塑胶跑道类型,其性能表现与材料配比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密切相关。合理的配比方案是确保跑道具备良好弹性、耐用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的重点基础。本文将聚焦于混合型跑道关键材料的配比原则与技术要点。

混合型跑道材料配比

混合型跑道结构通常由底层(弹性缓冲层)和面层(耐磨摩擦层)构成,各层材料配比各有侧重:

  1. 底层(弹性层)材料配比:

    • 主要成分: 预聚体(通常为MDI体系)、黑颗粒(如EPDM橡胶颗粒或再生橡胶颗粒)、溶剂(如二甲苯)、催化剂、增塑剂等。
    • 配比关键:
      • 高分子聚合物(预聚体)与黑颗粒比例: 这是决定底层弹性、强度和成本的重点。常见比例范围在 1:5 到 1:8 (重量比,即 1 份预聚体对应 5-8 份黑颗粒) 之间。比例过低(预聚体过多)可能增加成本且弹性过“软”;比例过高(黑颗粒过多)则粘接强度不足,易松散,弹性差。具体比例需根据黑颗粒的种类(新料/再生料、粒径、含胶量)、密度以及期望的弹性模量进行精细调整。
      • 黑颗粒选择与级配: 粒径通常在 1-4mm 范围,需合理级配(粗、中、细颗粒搭配)以达到较佳密实度和孔隙率,保证排水性、稳定性和弹性。含胶量高的颗粒通常性能更优。
      • 溶剂比例: 用于调节粘度和施工和易性,通常在预聚体量的 8%-15% 范围内。过多会降低固含量,影响较终强度和环保性;过少则施工困难。
      • 催化剂比例: 微量(通常为预聚体量的 0.5%-2%),用于控制反应速度(凝胶时间和固化时间),需根据环境温度湿度精确调整。
      • 增塑剂: 根据需求少量添加(0-5%),用于微调柔韧性,需注意其迁移性和环保性。
  2. 面层(耐磨摩擦层)材料配比:

    • 主要成分: 面层聚氨酯浆料(常为TDI或MDI体系,色浆预混)、EPDM彩色颗粒(粒径通常较小)、溶剂、催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等。
    • 配比关键:
      • 聚氨酯浆料与EPDM颗粒比例: 这是决定面层耐磨性、颜色耐久性、摩擦系数和外观均匀性的关键。典型比例范围在 1:3 到 1:5 (重量比,即1份浆料对应3-5份颗粒) 之间。比例过低(浆料少)会导致颗粒粘接不牢,易脱落,表面粗糙;比例过高(浆料多)则成本上升,摩擦系数可能降低,且表面过于光滑影响防滑性,夏季高温下可能发粘。
      • EPDM颗粒选择: 粒径均匀(常用0.5-2.5mm),含胶量高(一般要求≥25%)、颜料耐候性佳,颗粒形状宜为规则多面体以利粘接。
      • 浆料性能: 要求粘度适中,流平性好,固化后透明度高(保色性好),耐黄变(特别是TDI体系需添加足量抗UV剂),固化后硬度适中(邵A 50-70)。
      • 功能性助剂: 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等添加量需足量(根据供应商推荐及耐候性要求),以保证长期色泽鲜艳和抗老化性能。催化剂用量同样需精确控制。

混合型跑道材料的配比是一个融合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体系。其重点在于底层高分子聚合物与橡胶颗粒、面层聚氨酯浆料与EPDM颗粒的比例平衡,并需综合考虑颗粒特性、环境因素、施工工艺与特定性能要求。精准的计量、规范的混合以及对关键维度(如催化剂、溶剂)的适时调整,是确保配比方案有效转化为预期跑道性能的不可或缺的步骤。科学合理的配比是构筑高性能、安全耐久混合型跑道的基础。

下一篇编辑返回列表

请检查内容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