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塑型塑胶跑道施工中起包正常

内容分类: 塑胶跑道 / 内容编号: 300

塑胶跑道施工领域,特别是全塑型跑道的铺设过程中,跑道表面局部区域出现鼓起、脱离基面的现象,即俗称的“起包”,是施工步骤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课题。这种现象的形成,通常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其内在成因,对于优化施工工艺、保障跑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塑型<a href=/ target=_blank>塑胶跑道</a>施工中起包正常

重点成因分析:

  1. 基面含水率超标:

    • 混凝土或沥青基面在施工前未能充分干燥,内部或表面残留水分含量过高(通常要求含水率需严格控制在较低水平,如≤5%)。
    • 当现场配制的聚氨酯胶黏剂或跑道浆料摊铺于基面后,基材中过高的水分在高温环境下(尤其夏季)受热汽化膨胀,产生向上的蒸汽压力(气压)。此时,若弹性层自身结构强度尚不足以抵抗该压力,或与基面的粘结力未完全形成,蒸汽压力便会顶起弹性层,形成鼓包。
  2. 基面密实度不足或存在空鼓:

    • 基础混凝土强度不够、养护不当产生表面起粉起砂,或沥青基础存在油污污染、局部疏松、空鼓等现象。
    • 这些区域导致跑道材料与基面无法形成有效、均匀且牢固的粘接。当材料固化收缩或受到温度变化影响时,薄弱或脱离的部位就容易在内部应力作用下形成鼓包。
  3. 恶劣环境条件下施工:

    • 在降雨后、空气湿度极大(尤其接近饱和湿度)或基础明显返潮时进行铺设。
    • 高湿度环境一方面可能延缓材料固化,降低早期强度;另一方面,大气中和基面表层的水分极易混入正处于反应活跃期的湿态浆料中。这些额外的水分参与反应或形成气泡,固化后可能演变为潜在的起包点。
  4. 基础处理不当:

    • 基面清洁不彻底,残留灰尘、油渍、杂物等形成隔离层。
    • 底涂(封闭层)材料选择不当、涂布不均匀或漏涂,未能有效封闭基面孔隙并增强粘结力。
    • 底涂未完全干燥即进行后续施工。
    • 这些处理步骤的疏失,直接削弱了跑道层与基础之间的粘结效果,为起包埋下隐患。
  5. 材料反应或操作因素:

    • 材料各组分配比计量误差或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局部反应异常,产生过多大气泡。
    • 摊铺或刮涂操作手法不当,引入过多空气未及时排出。
    • 虽然在严格质量控制下此因素占比相对较小,但仍不容忽视。

起包问题的应对思路:

解决起包问题的重点在于预防,贯穿于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的控制及环境管理全链条:

总结: 全塑型塑胶跑道施工中出现的起包现象,主要根源在于基面湿汽(含水率超标)、基面缺陷(不密实、污染)、环境湿度过高以及基础处理不当(底涂失效、清洁不净)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效预防和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施工各步骤对基面状态、环境条件、材料工艺及基础处理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严格执行施工规范是保障跑道面层平整稳固的基础。

下一篇编辑返回列表

请检查内容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