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基现浇透水路面施工工艺
砂基现浇透水路面施工工艺解析
砂基现浇透水路面因其优异的生态透水性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路面形式。其重点在于通过特殊的砂基混合料结构实现雨水快速下渗与自然积存。其施工工艺是保障路面功能与耐久性的关键步骤。
一、 施工前准备
- 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 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明确材料性能要求、结构层设计、透水系数指标、坡度控制等关键参数。对施工班组进行详细的技术与安全交底。
- 场地处理:
- 路基验收: 严格检查路基压实度、平整度、高程及坡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路基承载力是整体结构稳定的基础。
- 分层回填与压实: 如需回填,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填料,严格按设计厚度分层回填,每层均匀压实至规定密实度。压实度不足将导致后期沉降。
- 场地清理: 彻底清除路基表面的杂物、积水、淤泥、油污等。
- 材料准备与检验:
- 透水砂基混合料: 主要包含特定级配的骨料(粗、细)、粘结剂、水及可能的功能性添加剂。进场材料需复核级配、含泥量、粘结剂质量证明文件等关键指标。严格的材料控制是保证透水性能和强度的前提。
- 级配碎石垫层料: 按要求级配准备,确保洁净、坚硬、耐久。
- 透水土工布: 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单位面积质量、厚度、渗透系数、强力等)。
- 嵌缝料: 准备设计要求的彩色或原色嵌缝砂/石。
- 施工机械与器具: 备齐搅拌设备(强制式搅拌机)、运输车辆(减少坍落度损失)、摊铺整平设备(刮尺、整平梁)、压实设备(低频平板振动夯)、切缝机、养护覆盖材料(塑料薄膜、土工布)、测量仪器等。
二、 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 测量放样: 精确放样路面边线、伸缩缝位置、高程控制点(打桩、拉线),严格控制路面坡度利于排水。
- 铺设级配碎石垫层:
- 按设计厚度和范围铺设级配碎石垫层。
- 采用机械或人工初步摊平后,用压路机或平板夯进行压实。压实度必须达标,表面平整。此层是重要的排水通道。
- 铺设透水土工布:
- 在压实平整的碎石垫层上满铺透水土工布。
- 铺设应平整无褶皱,搭接宽度符合规范要求(通常≥30cm)。其主要作用为防止垫层碎石刺入或细颗粒上浮堵塞砂基层孔隙。
- 砂基混合料搅拌:
- 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骨料、粘结剂、水、添加剂比例)进行搅拌。
-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确保搅拌均匀,颜色一致。控制搅拌时间和加水量是保证工作性和较终强度的关键,避免泌水或过干。混合料坍落度需满足摊铺要求。
- 混合料运输: 采用自卸车等工具迅速将拌合料运至摊铺现场,运输过程中防止离析和水分损失。宜覆盖,减少环境因素影响。
- 混合料摊铺:
- 将混合料均匀倾倒在预定区域。
- 人工配合机械(刮尺、整平梁)按控制标高和坡度进行摊铺、初平。松铺系数需通过试验段确定。
- 摊铺应连续进行,减少施工缝。若有中断,应设置垂直施工缝。
- 压实整平:
- 关键工序: 摊铺初平后,立即使用低频平板振动夯进行压实。
- 工艺要点: 夯击遍数需试验确定,避免过振导致表面浆体封闭孔隙影响透水性。压实后表面应平整、均匀、密实,无明显轮迹或凹凸。边角处需人工辅助夯实到位。
- 切割伸缩缝:
- 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板块划分,在压实后一定时间内(通常强度达到5-10MPa,以能切割不崩边为准)进行切缝。
- 缝深、缝宽符合设计要求,切割顺直。伸缩缝是释放温度应力、防止不规则开裂的必要措施。
- 表面嵌缝:
- 清理干净伸缩缝和路面表面浮灰。
- 将设计要求的彩色或原色嵌缝砂/石均匀填入伸缩缝中,并用工具压实。
- 同时,可将少量洁净的同色系细砂均匀撒布在路面上,轻扫入微孔或用于表面找平修饰(如设计需要)。
- 覆盖养护:
- 至关重要: 嵌缝完成后,立即用塑料薄膜(推荐)或透水土工布严密覆盖路面。
- 养护要求: 保持覆盖物下湿润(可通过喷水或自然蓄水)。养护时间通常不少于7天,具体根据粘结剂类型和环境温湿度确定。充分保湿养护是保证粘结剂水化反应完全、较终强度形成的关键。养护期内严禁车辆行人通行。
三、 质量控制要点
- 材料源头控制: 骨料级配、含泥量,粘结剂质量。
- 配合比精确性: 严格按设计配合比计量投料。
- 搅拌质量: 均匀性、工作性(坍落度)。
- 摊铺压实: 厚度、坡度、平整度控制;压实遍数与方式(防止过振封闭孔隙)。
- 养护管理: 覆盖严密、保湿到位、时间充足。
- 成品检测: 透水系数、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如要求)、外观质量(平整度、色泽均匀性、裂缝等)。
总结 砂基现浇透水路面的成功施工依赖于对材料性能的精准把控、对级配碎石垫层铺设与压实、透水土工布规范铺设、混合料精确配比与均匀搅拌、及时摊铺与科学压实(避免透水性损失)、适时切缝以及较为关键的高质量覆盖保湿养护等各步骤工艺的严格执行。遵循此工艺路线是确保路面获得预期透水性能、结构强度及长期耐久性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