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基透水砖规范
砂基透水砖应用技术规范要点
砂基透水砖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铺装材料,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确保其功能有效发挥与长期使用性能,需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涵盖原材料、产品性能、铺装施工及验收维护全过程。
一、材料与制品重点要求
- 骨料: 优先选用级配合理、洁净、质地坚硬的天然石英砂或机制砂,严格控制含泥量,杜绝粘土块、有机物等杂质混入。粒径分布需满足特定配比要求,确保透水性与力学性能的平衡。
- 粘结剂: 主要采用高性能聚合物树脂。树脂类型选择、固含量控制、添加剂配比均直接影响砖体的较终强度、耐候性和透水能力。
- 制品规格与外观: 外形尺寸偏差、垂直度、平整度、缺棱掉角程度等需符合标准规定。表面应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色差、裂纹、分层、杂质或污染点。
- 物理力学性能:
- 透水性: 是重点功能指标,透水系数(常水头法)需稳定达到或优于1×10⁻² cm/s。
- 抗压强度: 满足铺装场景受力要求,单块较小抗压强度应符合相应等级(如Cc30, Cc40等)。
- 耐磨性: 磨坑长度应小于规定限值,保障铺装面长期使用下的质量。
- 抗冻融性: 在寒冷地区,需满足规定冻融循环次数后的强度损失率与外观质量要求。
- 保水性: 部分规范或应用场景对此有特定要求,涉及雨水蓄存与蒸发降温能力。
二、铺装施工关键控制
- 基层处理: 路基必须坚实、均匀、稳定。按设计要求铺设级配碎石垫层(透水性能良好)和透水混凝土找平层(标号、厚度、坡度符合设计),充分压实。
- 铺砌工艺:
- 放线定位: 精确放样,确定基准点与基准线。
- 铺设方法: 通常采用“人”字型或“一”字型,严格按设计图案铺设。砖间需留设合理缝隙(通常2-5mm),确保透水并预留热胀冷缩空间。
- 平整度控制: 随时使用水平尺及拉线检查,确保接缝顺直、表面平整、无积水倾向。
- 填缝处理: 使用洁净、干燥、级配合理的细砂(如石英砂)均匀扫入缝中并充实,是保障透水通路连续性与结构稳定的重要步骤。
- 边缘处理: 与构筑物、路缘石等交界处应采用专用边砖或切割收边,保证整齐美观与固定牢靠。
- 成品保护: 铺装后需设立围挡,防止碰撞或污染。初期避免重载车辆碾压。
三、验收与维护要点
- 验收标准: 依据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进行。重点检查:
- 表面平整度、接缝直线度、相邻块高差。
- 砖块稳固性,无松动、缺失、明显沉陷或翘起。
- 透水性能抽检(现场或实验室取样)。
- 外观质量(色差、破损、污染)。
- 维护管理: 定期检查,及时更换破损砖块;定期采用真空吸尘、低压冲洗等方式清除缝隙内淤积泥沙、树叶、油污等堵塞物,恢复透水通道。
砂基透水砖的应用效果高度依赖于对原材料品质、制品性能、规范化施工及科学维护的严格把控。遵循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是确保其在城市铺装中有效发挥透水、保水、降温、减噪等生态功能,实现长效、稳定运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