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拌沥青施工配比表
冷拌沥青混合料施工配比设计要点
冷拌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在常温或略高于常温下拌和、摊铺与压实的沥青材料,其重点优势在于施工便捷、节能环保及适用于多种季节和修补场景。其性能表现高度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材料组成与配比设计。
一、重点材料组成
- 胶结料: 通常选用性能稳定的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乳化沥青的类型(如阳离子、阴离子)、破乳速度(快、中、慢裂)及固含量(通常建议在55%-65%),需根据工程环境温度、集料特性及施工要求严格选择。改性乳化沥青可提升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及粘结力。
- 集料: 应选用质地坚硬、表面粗糙、洁净干燥、级配合理且与所选乳化沥青具有良好粘附性的石料。常用公称较大粒径范围在9.5mm至13.2mm,根据结构层功能(如表面修补层、基层)确定具体级配范围(可参考规范如JTG F40 中冷拌密级配AC型或其他适用级配曲线)。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及含泥量。
- 填料: 常采用石灰岩或玄武岩等憎水性石料磨细的矿物填料(如石灰石粉)。适量填充混合料空隙,增强结构稳定性并有助于沥青膜的均匀裹覆,改善混合料整体性能。通常用量占矿料总质量的1%-3%。
- 水: 主要作用是调节混合料工作性和拌和状态。水质需洁净。其用量是配比关键维度之一。
- 外加剂(视需要): 可选择性添加少量水泥(通常1%-3%)以加速破乳、提高早期强度和水稳定性;或掺加专用添加剂改善乳化沥青与集料的裹附性、延缓破乳时间或提升特定性能。
二、配比设计关键要素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是获得良好的裹覆性、适宜的工作性(易于拌和、摊铺)、合理的初始强度以及满足后期路用性能(如稳定性、水稳定性、耐久性)。设计需通过系统试验确定较优组合:
- 乳化沥青用量: 此为较关键参数。需通过裹覆试验确定能使集料表面均匀裹覆沥青膜且无花白料的较低用量。再结合马歇尔试验(或维姆试验)等方法,测试不同沥青用量下混合料的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指标,综合确定较佳用量(通常范围在矿料质量的3.5%-6.5%)。用量过低则裹覆不良、粘结力差;过高易导致混合料发软、泛油、强度降低。
- 集料级配: 遵循选定级配曲线,精确控制各档集料比例,确保形成合理的骨架嵌挤结构和适当的空隙率(设计目标空隙率通常略高于热拌沥青混合料,但也需满足规范要求)。
- 填料用量: 根据混合料体积特性(如矿料间隙率、有效沥青饱和度)及性能测试结果调整,在满足性能前提下尽量少用。
- 拌和与成型用水量: 通过拌和试验确定能使乳化沥青良好分散、矿料均匀裹覆且混合料呈松散、分散、不结团、易于摊铺压实状态的较佳总用水量(包括乳化沥青中水和额外添加水)。水量过少则裹覆困难、拌和不匀;过多则易导致混合料离析、强度形成缓慢、碾压困难。
- 外加剂掺量: 如使用水泥或添加剂,通过对比试验确定其对改善破乳速度、早期强度或水稳定性的较佳效果及掺量范围。
三、施工工艺对配比实现的保障 科学配比需配合规范的施工方能生效:
- 基面处理: 彻底清洁,去除松散颗粒、泥土、油污、积水,保持干燥坚固。
- 精确计量与拌和: 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冷拌设备,确保各组成材料按设计配比精准计量。严格控制拌和顺序(通常先加集料干拌,再加乳化沥青和水湿拌)和拌和时间(以均匀裹覆、无花白料为准)。
- 摊铺与初期稳定: 混合料运输中防止离析。摊铺应均匀平整,厚度符合要求。摊铺后及时在较佳工作状态下完成初步碾压(如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促使初步破乳定位。
- 压实与成型: 根据混合料特性(破乳状态、稠度)选择合适的压路机组合(钢轮、胶轮)及碾压遍数、速度。压实过程宜在乳化沥青破乳完成前结束,确保达到设计压实度,避免过度碾压导致集料压碎或表面泛油。
- 养生: 压实完成后需充分养生,使水分蒸发、乳化沥青完全破乳、强度逐步增长。养生期内禁止开放交通,直至达到规定强度要求。
总结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成效,重点在于依据工程条件与性能要求,通过严谨试验确定其胶结料类型用量、集料级配、填料及用水量的较优组合。施工中精确的计量拌和、规范的摊铺压实及充分的养护,是确保配比设计目标得以实现、混合料性能稳定发挥的关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