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拌沥青施工方式
冷拌沥青施工工艺解析
冷拌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在常温环境下即可进行拌和与施工的道路材料,因其显著的环保特性(无需高温加热,有效减少能耗与排放)和施工便捷性,在路面修补、小型工程、体育场地基础及特殊环境施工中应用广泛。其重点在于利用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作为结合料,在常温下包裹矿料并完成铺设压实,通过水分蒸发或破乳过程逐步形成强度。其施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
基面处理:
- 施工前必须确保基层(原路面或稳定的土基)坚实、平整、干燥且清洁。彻底清除基层表面的浮尘、泥土、油污、杂物及松动颗粒。
- 对于旧路面修补,需将损坏区域切割成规则形状(通常为矩形),边缘应垂直,并凿除至稳固结构层。修补前,应在切割好的坑槽壁面和底部均匀涂布一层粘层油(通常为乳化沥青),以增强新旧材料间的粘结力。
-
材料制备:
- 矿料: 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级配良好(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洁净干燥的碎石、机制砂等集料。严格控制集料的粒径、含泥量、针片状含量等指标。
- 结合料: 采用性能稳定的乳化沥青(如阳离子慢裂型CRS用于拌和)或稀释沥青(如MC、RC)。其类型和用量需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并严格检验其蒸发残留物含量、破乳速度、储存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 配合比设计: 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矿料的级配、结合料的种类与较佳用量、以及可能添加的水量或添加剂,确保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初始强度及较终的路用性能(如稳定性、耐久性)。
- 拌和:
- 厂拌: 在固定拌和站,按设计配合比将集料、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以及可能需要的少量水或添加剂,通过专用的冷拌设备进行充分、均匀的机械拌和。控制好拌和时间,确保沥青能均匀裹覆矿料表面,形成均匀的冷拌沥青混合料。
- 路拌 (适用于小面积修补或特定场合): 将计量好的集料摊铺在路面上,然后喷洒规定量的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使用路拌机(如稳定土拌和机)或多功能小型设备在现场进行翻拌,直至混合料均匀。此法对现场控制要求较高,均匀性通常不如厂拌。
-
运输:
- 厂拌混合料需及时运输至施工现场。运输过程中应采取覆盖措施,防止水分过度蒸发或被污染。宜选择较短运输距离,并尽量减少中转时间,避免混合料过早破乳或离析。
-
摊铺:
- 将拌合均匀的冷拌沥青混合料倾倒在处理好的基层上。
- 使用摊铺机(适用于较大面积连续摊铺)或人工(适用于小面积修补、边角区域)进行摊铺整平。人工摊铺时,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初步铺开,再用刮板或小型压实工具初步整平。
- 严格控制松铺厚度,考虑一定的压实系数(通常比热拌沥青略高)。摊铺应尽量连续,减少接缝。如遇不可避免的接缝,应作垂直切缝处理,确保接缝平顺、密实。
-
压实:
- 摊铺完成后需立即进行压实,以防水分过度散失影响压实效果。初压宜采用静力压路机(如钢轮压路机),慢速稳压1-2遍,初步稳定混合料。
- 复压是形成密实度的关键阶段,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振动压路机宜采用高频低幅模式,轮胎压路机利用揉搓作用促进密实。压实遍数根据混合料特性、厚度、环境温湿度及压实设备确定,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通常采用空隙率指标控制)且无显著轮迹为准。压实应遵循“先慢后快、先边后中、由低到高、重叠轮宽”的原则。
- 终压采用静力钢轮压路机消除轮迹,使表面平整密实。
- 对于边缘、接缝、井盖周围等压路机无法有效作用的部位,必须使用小型压实设备(如平板夯、手扶振动压路机)仔细压实,确保整体均匀密实。
-
养护:
- 冷拌沥青混合料铺设压实后,其强度形成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水分蒸发和沥青破乳、凝聚。
- 在强度形成期(通常需要数天至数周,具体时间受材料配方、环境温湿度、通风条件影响显著),需严格封闭交通,防止车辆(尤其重车)驶入造成损坏。
- 保持表面适当的湿度有助于乳化沥青破乳均匀,在炎热干燥天气下,必要时可进行轻微洒水养护,但避免过度洒水导致表面沥青膜流失或延长养护时间。养护过程中亦需防止雨水浸泡冲刷。
冷拌沥青混合料因其显著的环保效益(低能耗、低排放)和施工便利性(常温操作、即拌即用、对温度要求低),在路面养护、小型新建项目及特殊场地施工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成功应用关键在于精准的配合比设计、严格的基面处理、均匀充分的拌和、及时有效的压实以及足够时间的科学养护。遵循规范的施工流程是确保冷拌沥青结构层达到预期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