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拌沥青施工方法
冷拌沥青施工工艺要点解析
冷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在常温或略高于常温条件下拌和、摊铺与压实的沥青材料。其重点特性在于无需传统热拌工艺所需的高温加热过程,主要依赖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作为结合料,使其在环境温度下即可保持足够的工作性与可压实性。
一、施工前准备
-
基面处理:
- 清洁度: 确保待施工基面(新路基、旧路面或混凝土基础)彻底清洁,清除所有碎屑、尘土、油污、积水及松动物体。必要时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或机械清扫。
- 修补: 对基面存在的坑洞、裂缝、松散部位进行预先修复处理,保证基面结构连续、平整、紧固。
- 干燥度: 施工时基面必须处于干燥或微潮状态。基面含水率过高会影响冷拌沥青与基面的粘结效果。
- 粘结层: 根据设计要求,有时需在清洁、干燥的基面上均匀喷洒粘结层(如乳化沥青类),以增强新旧材料界面结合力。待其破乳、水分蒸发完全后方可摊铺冷拌料。
-
材料准备与检验:
- 严格依据设计配比准备符合要求的冷拌沥青混合料。其类型(如冷补料、结构层用混合料)与级配需满足项目规范。
- 施工前对进场混合料进行必要的外观、和易性等检查。
二、混合料拌和与运输
- 混合料通常在具备精确计量系统的拌合站进行集中拌和。
- 拌和过程需保证沥青结合料与集料充分均匀裹覆。
- 拌和完成的混合料应尽快运至施工现场,避免长时间静置导致析漏或硬化。运输过程中混合料需适当覆盖。
三、摊铺作业
- 摊铺方式:
- 人工摊铺: 适用于小面积修补、边角区域或不规则区域。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将混合料均匀摊铺于处理好的基面上,初步整平至设计厚度,并略高于较终成型高度(考虑压实沉降)。
- 机械摊铺: 对于面积较大、连续性摊铺(如停车场、慢行道等),采用小型或专用沥青摊铺机可显著提高效率与平整度。摊铺机需匀速、连续作业,减少离析。
- 厚度控制: 摊铺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混合料的虚铺厚度,通常采用挂线、设置标高控制点或利用摊铺机自动找平装置实现。
四、压实
- 时机: 摊铺后应趁混合料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时立即进行压实。
- 设备选择:
- 小型压实设备:如手扶式双钢轮压路机、小型胶轮压路机或平板夯,适用于小面积、边角及靠近路缘石区域。
- 大型压实设备:对于较大面积摊铺,可使用中型压路机(钢轮或胶轮)提高效率。
- 压实工艺:
- 遵循“先静后振(若适用)、先慢后快、先边后中、由低到高”的原则。
- 初压以静压稳定为主,复压以揉搓、密实为主(胶轮压路机对冷拌料效果尤佳),终压消除轮迹,确保表面平整。
- 碾压遍数根据材料特性、摊铺厚度、环境温湿度及设备吨位通过试验段确定,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和平整度要求为准。避免过压导致集料破碎或泛油。
- 边角、接缝处需用小型压实设备仔细压实到位。
五、接缝处理
- 纵向接缝: 热接缝效果较佳。冷接缝应切割平齐或在先铺层未完全硬化时涂刷粘结层,再摊铺新料,确保紧密衔接。
- 横向接缝: 采用垂直平接缝,摊铺前在端部涂刷粘结层。
六、初期养护与开放交通
- 压实完成后,区域需进行封闭管理,避免车辆或行人过早进入。
- 冷拌沥青混合料强度的较终形成需要时间(数小时至数天,受配方、温度、湿度影响)。待其充分硬化,达到足够强度与稳定性后,方可开放交通。初期允许通行时,应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
七、关键质量控制点
- 基面质量: 清洁、干燥、坚固是粘结基础。
- 材料质量与配比: 符合设计要求,拌和均匀。
- 摊铺均匀性与厚度控制: 直接影响平整度与压实效果。
- 及时压实: 在混合料较佳工作状态下完成压实至关重要。
- 压实度与均匀性: 达到设计要求,无漏压、过压。
- 环境条件: 避免在雨天或低温(通常低于5-10°C)下施工,高温季节注意防止混合料过快变干。
总结 冷拌沥青施工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其常温施工的优势,同时严格把控基面处理、材料拌和、摊铺均匀性、及时且充分的压实以及适宜的施工环境等关键步骤。其工艺虽相对简便,但对过程细节控制要求严格,以确保较终形成的路面或修补结构具备良好的密实度、平整度、耐久性与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