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拌沥青施工对温度的要求是多少
冷拌沥青作为一种常温下即可施工的道路材料,在特定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条件是至关重要的重点控制参数。合理掌握并严格遵守温度要求,是确保冷拌沥青混合料施工顺利进行和较终性能达标的基础。施工涉及的温度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材料储存与运输温度:
- 乳化沥青(较常用): 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保持在5°C 至 49°C 的环境温度范围内。温度过低(接近或低于0°C)可能导致乳化沥青冻结或破乳速度异常,破坏其稳定性;温度过高(超过60°C)则可能加速水分蒸发,导致过早破乳、粘度增大甚至离析,影响拌和与施工性能。冬季储存需特别注意保温措施。
- 溶剂型(稀释)沥青: 储存温度需严格控制,一般要求高于其闪点温度20°C以上,以确保安全,同时避免轻质油分过度挥发影响性能。具体温度范围需依据产品说明。
-
拌和步骤温度:
- 环境温度要求: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作业应在环境温度不低于5°C的条件下进行。这是较基本的要求。更理想的环境温度是10°C以上。关键点在于,必须确保拌和后的混合料在摊铺前及摊铺后24小时内,环境温度不会降至0°C或以下导致混合料结冰。 冻结会严重破坏正在进行的破乳和初期成型过程。
- 骨料温度: 虽然不需加热,但骨料(尤其是砂石料)不应含有冰、雪或冻结团块。骨料本身温度过低(如接近0°C)会显著降低乳化沥青的拌和效率与均匀性,并延缓破乳过程。骨料温度较好也保持在5°C以上。对于预湿法应用的骨料,水温也应高于冰点。
-
摊铺步骤温度:
- 基底(基层/下承层)温度: 这是摊铺时较关键的温度参数。摊铺冷拌沥青混合料时,基底表面温度必须高于0°C(较好在5°C以上)。摊铺在冰冷(≤ 0°C)或结霜的基底上,会导致混合料与基底粘结不良(剥落风险),水分滞留在界面层难以排出,严重影响层间结合强度和整体结构稳定性。
- 环境温度要求: 摊铺时环境温度同样应不低于5°C,并且预计在随后24小时内,环境温度不会降至0°C以下。风力较大(加速表面水分蒸发导致过早变硬)或降雨(冲刷、稀释)时,即使温度达标也应暂停施工。
-
压实步骤温度:
- 压实温度窗口: 冷拌沥青的压实对温度更为敏感。压实操作应在混合料仍处于“柔软可塑”状态时及时进行。这通常发生在摊铺后,乳化沥青开始破乳,水分持续蒸发但尚未完全失去塑性的阶段。
- 温度下限: 当环境温度或混合料自身温度低于10°C时,破乳和水分蒸发速度大大降低,混合料保持“可塑”状态的时间延长,但过低的温度(接近5°C或更低)会导致混合料粘性显著增加,变得僵硬难以有效压实。在混合料温度低于5°C时进行压实效能极低,几乎无法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应严格避免。 因此,压实作业应在摊铺后尽快开始,并确保在混合料温度降至可压实临界点(通常为 5°C - 10°C,具体视配方和实际状态而定)前完成所有压实遍数。高温晴朗天气有利于压实,低温阴天则需要更紧凑的压实组织。
总结: 冷拌沥青施工的关键温度要求在于确保全过程(包括后续养生期初期)避开冰冻(0°C及以下),严格控制乳化沥青储存温度(5-49°C),拌和与摊铺时环境温度≥5°C且后续24小时不结冰,尤其关注基底温度>0°C,并在混合料温度降至可压实临界点(通常5-10°C)前高效完成压实。严格遵守这些温度参数是保障冷拌沥青混合料正常成型、具备预期初期强度和长期使用性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