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拌沥青混合料施工
冷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要点
冷拌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在环境温度下进行拌合与施工的沥青材料,凭借其施工便捷、能耗较低及环保性较好的特点,在道路修补、小面积摊铺及特定环境(如低温、潮湿)下的工程应用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重点技术在于采用特定的改性乳化沥青作为粘结剂,在常温下实现与矿料的充分裹覆和粘结。其施工质量的控制需严格遵循以下关键步骤:
-
施工前准备:
- 基层处理: 施工区域必须彻底清理,移除所有杂物、积水、松散颗粒及油污。检查基层(原路面或路基)的整体性、平整度与干燥程度。对于严重损坏或承载力不足的基层,需预先进行针对性修复处理,确保其坚实、稳定、洁净、干燥。
- 混合料准备: 严格检查进场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关注其均匀性、有无离析结块现象,并核实其出厂温度符合技术要求(通常为常温)。材料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
-
混合料运输与摊铺:
- 运输: 运输过程需采取适当覆盖措施,防止混合料受到污染或水分过度蒸发。避免在运输途中产生严重离析。运输车辆卸载时,应避免对基层或已施工路面造成冲击或损坏。
- 摊铺: 一般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具进行摊铺。摊铺前需根据设计要求精确放样。摊铺时应力求均匀、连续,松铺厚度应经过试验段确定(松铺系数通常大于热拌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需及时检查平整度与厚度,避免出现明显的粗集料集中带或离析现象。
-
压实:
- 压实时机: 摊铺后应随即进行压实,宜在混合料保持良好工作性的状态下完成。延迟压实可能导致水分过度损失,影响较终密实度。
- 压实工艺: 压实是保障冷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关键工序。通常采用轻型压路机(如6-8吨双钢轮压路机或小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 初压: 主要目的是稳定混合料,初步成型。可采用静压或弱振模式,紧跟摊铺机进行。
- 复压: 是达到规定压实度的主要阶段,宜采用振动压实模式(振幅宜小),应达到要求的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宜慢(一般不超过3km/h),遵循由低到高、由边到中的原则,轮迹重叠合理。
- 终压: 主要目的是消除轮迹,提高表面平整度,采用静压方式完成1-2遍即可。
- 压实度控制: 压实度是重点指标之一,需通过现场密度检测(如核子密度仪或钻芯取样)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压实不足会显著降低混合料的强度、抗水损害能力及耐久性。
-
养生:
- 冷拌沥青混合料在压实成型后,其内部水分的完全蒸发与强度(粘聚力)的充分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在混合料达到足够强度之前(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具体视环境条件、材料配方而定),必须严格限制车辆通行,并做好现场保护管理,防止对未成型的路面造成破坏。
-
质量控制与检测:
- 材料检验: 严格把控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各项技术指标合格。
- 混合料检验: 拌合站需进行混合料出厂检验;施工现场应进行温度、外观均匀性、级配抽检等。
- 施工过程监控: 全程监控摊铺厚度、平整度、压实遍数、压实工艺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 成型路面检测: 压实完成后,及时检测压实度、厚度、平整度等关键指标。对于修补区域,需检查接缝的平整与密合状况。有条件时,可在路面开放交通一段时间后进行回访观测。
总结: 冷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是一项对环境适应性要求相对宽松、但工艺细节控制要求严格的技术。其成功应用的重点在于严格的原材料质量控制、科学的混合料设计、规范的施工操作(特别是摊铺均匀性与充分的压实)以及合理的养生管理。正确掌握并执行这些技术要点,是确保冷拌沥青混合料结构层达到预期路用性能、满足相关技术要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