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粘石地坪施工工艺
胶粘石地坪因其自然美观、透水环保、质感独特、防滑耐磨等特性,在现代景观、园林步道、广场、庭院等场所应用广泛。其重点是将经筛选的天然彩色石子通过特殊的高强度胶粘剂粘结成整体,形成坚固耐磨的地坪面层。实现优异的效果依赖于严谨规范的施工工艺,以下是关键步骤和技术要点:
-
基层评估与处理:
- 基础要求: 理想的基层应具备足够的强度(混凝土标号通常不低于C20)、良好的平整度(2米靠尺检查,高低差≤3mm)、坚实稳定、干燥洁净(含水率≤8%)且无油污、浮灰、松散颗粒等。常见的基层包括混凝土垫层、沥青混凝土或坚固的水泥砂浆找平层。
- 处理措施:
- 缺陷修补: 对基层的空鼓、裂缝、凹坑、油渍等缺陷进行针对性处理。空鼓需凿除后修补;裂缝需开V型槽并用专用修补材料填充;油污需彻底清除;凹坑需用高强修补砂浆填平。
- 打磨/抛丸: 对于光滑或存在浮浆的混凝土基层,需进行打磨或抛丸处理,增加表面粗糙度,提高与后续材料的附着力。
- 清洁除尘: 使用工业吸尘器或高压水枪(后续需充分干燥)彻底清除基层表面的灰尘、砂砾和其他杂物。
-
材料准备:
- 胶粘剂: 通常选用高性能的双组分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或聚氨酯胶粘剂。根据环境温度、湿度和设计效果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确保A、B组分按产品说明精确计量。
- 骨料(石子): 主要使用天然水洗石、米黄石、雨花石、黑石子等,粒径一般在3-8mm(或根据设计要求)。石子需洁净、干燥、级配合理、色泽均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
- 其他辅材: 包含符合标准的界面处理剂(若需)、脱模剂(若需要制作图案)、密封保护剂(可选,用于增强光泽和耐久性)。
-
界面处理(必要时):
- 在清洁干燥的基层上,视胶粘剂要求和基层具体情况,可均匀涂刷一层专用的界面剂(底涂)。其主要作用是封闭基层毛细孔,增强胶粘剂与基层的粘结力,防止气泡产生。需待其表干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
胶粘剂与石子混合:
- 混合胶粘剂: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提供的比例(通常是重量比),将A组分(树脂)与B组分(固化剂)倒入搅拌桶中。使用低速电动搅拌器(避免引入过多气泡)充分搅拌均匀,直至色泽一致,搅拌时间通常为2-3分钟。拌合好的胶粘剂需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即适用期)。
- 混合石子: 将预先计量好的洁净干燥石子(按胶粘剂:石子 ≈ 1:4 - 1:5的重量比)倒入拌合好的胶粘剂中。使用搅拌器或人工快速、充分翻拌,确保每一颗石子表面都被胶粘剂均匀包裹,形成湿润但不滴淌的状态。此过程应迅速完成,避免胶粘剂在桶中固化。
-
摊铺作业:
- 分区施工: 大面积施工应合理划分施工区域(通常≤100㎡),设置分格缝或利用自然分割(如路缘石、建筑伸缩缝等)。
- 布料与刮平: 将混合好的胶粘石材料倾倒在准备好的基层上。使用合金刮尺或齿形镘刀快速、均匀地刮铺开,控制厚度(通常为设计厚度+1-2mm的虚铺量)。刮铺方向应一致,避免反复拖动破坏石粒的均匀性。需严格控制摊铺速度,确保在胶粘剂适用期内完成。
- 厚度控制: 使用预设的标高控制点(灰饼)或刮杠控制摊铺厚度。较终压实后的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常见为10-15mm)。
-
压实整平:
- 初步压实: 在胶粘剂初凝前(具体时间依据产品说明和环境温度),使用表面光滑的重型铁辊或小型压路机(视面积选择)进行反复、均匀的碾压压实。碾压方向应纵横交错。此步骤对于消除气泡、增强密实度、提高表面平整度和确保石子粘结牢固至关重要。
- 精细整平: 压实后,用铝合金刮尺或大抹刀进行较终的精平收光操作,进一步消除微小的高低差,确保表面平整度满足要求。
-
固化养护:
- 静置固化: 压实整平后,需让地坪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充分的固化反应。在固化早期(通常前24-72小时,视具体胶粘剂和温湿度而定),应严格避免人员踩踏、重物碾压和水浸。
- 环境控制: 施工及固化期间的环境温度宜在10℃-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宜低于85%。温度过低或湿度过高会显著影响固化速度和较终强度。必要时应采取搭棚、覆盖保温保湿材料(养护毯)或升温通风等措施。
- 养护周期: 达到行人可通行强度通常需要3-7天,达到完全设计强度(允许车辆通行)需依据胶粘剂说明书,一般为7-28天。
-
表面处理(可选):
- 待胶粘石地坪完全固化后,为增强表面光泽度、耐污性和耐久性,可考虑涂刷1-2遍透明的专用水性或溶剂型密封保护剂(罩光剂)。涂刷需均匀,避免积料。
-
成品保护:
-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固化养护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成品。如设立围挡、警示标识,防止人员、车辆误入,避免油渍、涂料、水泥浆等污染。
总结: 胶粘石地坪的品质效果直接取决于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关键在于严控基层质量、精确材料配比、实现均匀混合、高效摊铺、充分压实以及提供适宜的固化养护条件。每一道工序的严谨操作都是保障较终地坪美观、耐用、透水等功能性得以实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