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透水混凝土做法
彩色透水混凝土是一种兼顾生态环保功能与装饰效果的路面材料,其重点在于通过特殊的配合比与施工工艺,形成内部贯通的孔隙结构,实现雨水快速下渗,同时赋予路面丰富的色彩。其标准做法主要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
地基处理与垫层施工:
- 路基压实: 确保路基承载力均匀、稳定,达到设计要求。清理杂物,进行必要的压实处理,避免不均匀沉降。
- 级配碎石垫层铺设: 在压实好的路基上铺设级配碎石层(通常厚度≥150mm)。碎石粒径需合理级配(如10-30mm),分层摊铺(每层≤200mm),采用振动压路机充分压实,形成透水、储水、承重的基础。压实度需严格控制。
-
模板安装与边缘处理:
- 支模: 根据设计标高和线形安装边模(钢模或高强塑模),确保牢固、顺直,接头严密,防止漏浆。模板内侧可涂刷隔离剂方便拆模。
- 隔离与收缩缝设置: 模板与已完成结构、路缘石等接触面应设置隔离材料(如泡沫塑料板)。按设计要求提前规划并固定好缩缝(假缝)位置的分隔条(泡沫板、木条等)。
-
透水混凝土混合料:
- 原材料: 采用高强度等级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42.5级及以上)。粗骨料为单一粒径或间断级配的坚硬碎石(通常4.75-9.5mm或9.5-13.2mm),严格控制含泥量、针片状含量。颜料选用高品质无机氧化铁系颜料,保证耐候性与色牢度。添加剂包括高效减水剂及必要时添加的增强纤维、缓凝剂等。
- 配合比设计: 重点是控制骨料间点接触形成的孔隙率(目标孔隙率通常15%-25%)和强度平衡。水胶比极低(通常0.26-0.32),水泥浆仅包裹骨料表面,形成“点焊”结构。颜料掺量根据目标色彩深度确定(通常为水泥质量的3%-8%)。设计需通过试配验证孔隙率、透水系数、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指标。
-
搅拌与运输:
- 搅拌: 优先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投料顺序通常为:先投入骨料和部分水,搅拌润湿骨料表面;再加入水泥、颜料干拌均匀;较后加入剩余水和外加剂搅拌。严格控制搅拌时间,确保水泥浆均匀包裹骨料,形成“包壳”结构,混合料呈“手捏成团、落地即散”状态。
- 运输: 采用自卸车运输,运输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小时)。车厢需清洁、平整,避免离析。夏季高温或运输距离较长时,需采取覆盖保湿措施。
-
摊铺与初平:
- 摊铺: 运抵现场后,应快速将混合料倒入施工区域,尽量减少装卸次数。可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进行摊铺。
- 初平: 使用刮尺或轻型振平梁进行初步整平。操作需迅速,避免过度操作导致离析或浆体下沉堵塞孔隙。虚铺厚度应考虑1.1-1.3的压实系数。
-
压实整平:
- 低频高幅振动压实: 这是关键工序。采用低频(约3000-4000次/分钟)、高幅(约4-6mm)的专用双钢轮平板振动压实机或轻型振动碾压辊,分2-3遍压实。真好遍静压稳定,后续开启振动。操作要匀速、平稳,避免原地振动导致局部浆体下沉。边角处配合人工用夯拍器夯实。
- 找平收面: 压实后,立即用铝合金刮尺进行精细找平。局部低洼处用新鲜混合料填补后重新压实。确保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
-
表面处理(强化与保护):
- 覆膜养护: 压实找平后,立即在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推荐使用保湿养护膜),边缘压严实,防止水分蒸发。覆盖前若表面过于干燥,可先喷雾少量水(不能大量洒水冲刷)。
- 覆膜时机: 通常在表面游离水消失(手指按压无指痕)后立即进行。
- 养护期: 覆膜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期间应确保薄膜完整,适时检查补充水分(若膜内无水珠,可适当掀膜喷雾后重新覆盖)。养护期间严禁上人、通车。
-
切缝与嵌缝:
- 切缝: 养护期满后(或强度达到设计值的25%-30%时),按预设位置切割缩缝(真缝),深度为面层厚度的1/3-1/2,宽度3-5mm。切缝必须及时,防止无序开裂。
- 清缝与嵌填: 彻底清理缝内杂物、粉尘后,使用专用柔性聚氨酯或硅酮类嵌缝胶填充缝隙至饱满,表面略低于路面。
-
透明保护剂涂装(可选但推荐):
- 表面清理: 正式开放前,彻底清洁表面灰尘、污物,确保干燥。
- 涂刷保护剂: 采用辊涂或喷涂方式,均匀涂布1-2遍高品质双组分聚氨酯或聚氨酯丙烯酸酯透明保护剂。该步骤能显著提升面层色彩饱和度、光泽度,增强耐磨、抗污、耐候性能,延长色彩持久性。
总结: 彩色透水混凝土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功依赖于严谨的材料选择、科学的配合比设计、精细的地基与垫层处理、规范的搅拌运输、以及较为关键的摊铺压实工艺和充足的覆膜保湿养护。透明保护剂的应用则进一步提升了路面的装饰效果与耐久性。全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较终获得兼具高效透水、足够承载和持久美观路面的重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