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拌沥青施工温度

内容分类: 其他 / 内容编号: 91

冷拌沥青混合料因其可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拌和、摊铺的特点,显著区别于热拌沥青。其重点优势在于减少了高温加热步骤,降低了能源消耗与排放。然而,施工环境温度作为影响其性能形成的关键因素,需给予高度重视。

冷拌沥青施工温度

材料特性与温度关联: 冷拌沥青依赖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或溶剂挥发过程实现粘结力发展。过低的温度会显著延缓甚至中断这些物理化学变化:

另一方面,高温环境也会带来挑战:

较佳施工温度区间: 根据材料特性与工程实践,冷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对环境温度存在一个适宜范围:

施工实践中的温度管理要点:

  1. 材料储存温度: 桶装乳化沥青或成品冷补料应储存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局部过热或过度蒸发(针对溶剂型)。低温环境下,储存材料温度过低可能影响其初始流动性。
  2. 摊铺前准备: 在低温季节施工,可考虑将袋装混合料提前移至温暖环境回温(避免高温烘烤),确保其易于摊铺整平。骨料和水的温度(如需添加)也应在拌和前予以考虑。
  3. 摊铺与压实时效性: 尤其在温度适宜或偏高的条件下,冷拌料摊铺后应及时压实。乳化沥青破乳初期(表面开始变黑发亮)是压实的关键窗口期。延迟压实可能导致混合料因水分/溶剂过度散失而变硬,难以有效压实。
  4. 环境监控: 施工全程需监测环境温度(气温、地表温度)、风速及相对湿度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混合料的水分蒸发速率或溶剂挥发速率。高湿度(如相对湿度 > 85%)且低温时,需警惕摊铺面凝结水珠对粘结的不利影响。
  5. 特殊环境应变: 在接近临界温度(如清晨略低于5°C但预计日间会显著回升)施工时,需极其谨慎评估风险,并采取增强措施(如延长封闭养护时间、使用特殊配方材料)。高温大风天气下应优化工序衔接。

案例启示: 某南方高速公路紧急养护项目,在深秋(环境温度约8°C)实施冷拌料修补。初期因忽视地表温度较低(约5°C)且湿度较大,未采取额外措施,部分修补点开放交通后过早出现松散。后续通过严格监测地表温度(确保>5°C)、延长养护时间及选择午间时段施工,显著提高了修补质量与耐久性。

综上,冷拌沥青施工成效对温度条件具有显著依赖性。充分理解材料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严格监控并管理施工环境温度(尤其关注地表温度与临界值),精细控制摊铺压实时机,是确保冷拌沥青混合料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获得良好路用效果的重点要素。

下一篇编辑返回列表

请检查内容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