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基路面,作为一类具有透水特性的环保铺装材料,其能否承受重载车辆的通行是工程实践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砂基路面的承重能力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取决于其结构设计、材料品质与施工质量这三大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
承重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
-
材料特性:
- 高强度骨料: 选用坚硬、耐磨、抗压碎值高的碎石作为骨架材料是基础。粗骨料的粒径、级配(如符合《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中对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相关级配要求)直接影响混合料的骨架嵌挤结构和承受垂直荷载的能力。
- 高性能粘结剂: 粘结骨料的高分子聚合物改性粘结剂(如聚氨酯基、环氧基等改性材料)必须具备优异的粘结强度、韧性、耐候性和抗疲劳性能。粘结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混合料的整体性和抵抗车轮剪切、剥离的能力。
- 科学配比设计: 骨料与粘结剂的比例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和验证,确保在满足透水要求的同时,达到目标承载强度。孔隙率需要在透水性和结构强度之间取得平衡。
-
结构设计:
- 合理的面层厚度: 承受重载交通的砂基面层需要足够的厚度(通常显著大于普通步行道应用的厚度)以分散车轮荷载并抵抗变形。设计厚度需根据预估的较大轴载进行计算。
- 强大的基础层(基层+底基层): 这是承重的基石。砂基面层下方必须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等结构层。其厚度、材料强度和压实度必须满足重载要求,能有效将荷载扩散到土基,防止不均匀沉降。
- 可靠的土基: 下方土基的承载力(CBR值)和压实度是基础。软弱土基必须进行换填或改良处理,确保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能力。
-
施工质量控制:
- 材料拌合均匀性: 骨料、粘结剂及其他添加剂的拌合必须充分均匀,确保每一部分材料性能一致。
- 基层压实度: 基础层(尤其是基层和底基层)的压实度必须严格要求(通常要求达到重型击实标准98%以上),这是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关键。
- 面层摊铺与压实: 摊铺需均匀,压实工艺(如专用压路机)和遍数需到位,确保面层达到设计的密实度(孔隙率)和初始强度。
- 养护条件: 粘结剂的固化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并保证足够的养护时间,使其达到较佳性能。
结论:
在精心选择高强度骨料与高性能粘结剂、科学设计足够厚度的砂基面层并配合高强度基础支撑结构、严格执行施工规范确保关键质量控制点达标的前提下,砂基路面具备承载重型车辆(如载重30吨甚至更高轴载的卡车、消防车、应急抢险车辆)通行的潜力。其承载能力完全取决于具体工程中上述重点要素的综合实现水平。
综上所述,砂基路面能否通行重车,关键在于其结构体系是否针对重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与建造,并严格保障了材料性能与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