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型跑道施工工艺
预制型跑道卷材施工工艺详解
预制型跑道卷材因其卓越的性能表现,已成为现代高标准运动场地的重要选择。其施工工艺的精准执行是确保跑道较终质量、耐久性和运动性能的重点步骤。下面详细阐述其关键施工步骤与技术要点:
一、 基础处理与准备
- 清洁彻底: 施工基层(通常为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必须绝对洁净、干燥、坚实。使用专业清扫设备(如工业吸尘器、高压水枪)去除所有灰尘、油污、松动物体及可能影响粘接的杂质。
- 平整度检测: 使用3米直尺系统检测基础平整度,允许空隙需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通常≤3mm)。对局部凹陷区域,采用专用修补材料进行精确找平;对凸起部位需打磨至平整。
- 裂缝与缺陷处理: 认真检查基础表面。对存在的细微裂缝,采用专用填缝材料处理;对较大缺陷或孔洞,使用高强度自流平砂浆或同质修补料进行填补修复,确保基面整体性和强度。
- 湿度控制: 施工前必须确认基层含水率符合粘接剂的要求(通常需≤8%)。可采用薄膜覆盖法或专业仪器进行检测。
- 施放基准线: 依据设计图纸,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经纬仪、全站仪)精确施放跑道边界线、分道线及铺装起始位置线,作为后续卷材铺装的基准。
二、 粘接剂涂布
- 材料选择与搅拌: 使用制造商指定且与预制卷材、基础兼容的单组分或双组分专业聚氨酯粘接剂。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比例(双组分)和搅拌方法进行操作,确保搅拌充分、均匀,无结块、气泡。
- 锯齿镘刀选择与应用: 根据卷材厚度、基层状况及环境条件,选用合适齿深(通常推荐齿深略大于卷材厚度1-2mm)的锯齿镘刀。将搅拌均匀的粘接剂倾倒在基层上,迅速、均匀地用锯齿镘刀刮涂成连续的、方向一致的齿条状胶层。涂布面积应与卷材铺装速度相匹配,避免胶层暴露时间过长。
- 开放时间控制: 严格遵守粘接剂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开放时间(指涂胶后至卷材铺贴前允许的较长时间)。通常在环境温湿度适宜时(如20-30℃,相对湿度andlt;75%),开放时间约为10-30分钟,需密切监控胶面状态(指触微粘但不转移)并在较佳时机铺贴卷材。
三、 卷材铺装与滚压
- 卷材就位与展开: 将预制卷材安全运输至铺装位置,对齐起始基准线。采用人工或辅助设备(如卷材展铺机)平稳展开卷材,确保材料在铺放过程中不受拉伸、扭曲或损伤。严禁在卷材上拖拽重物。
- 精准对位铺贴: 从涂胶区域一端开始,将卷材一端精确对位基准线,令其依靠自重自然平铺落于胶层上,避免强行牵拉导致应力或移位。
- 连续排气滚压: 卷材初步就位后,立即使用重型手推式橡胶滚轮(重量通常≥75kg)或振动式压路机,从卷材中心向两侧边缘进行“米”字形路线反复滚压。滚压必须充分、连续、用力均匀,确保卷材与胶层间完全密合,彻底排除内部空气,形成全面、无空鼓的粘接。滚压工序需紧随铺贴进行。
- 接缝处理:
- 纵向接缝: 相邻卷材纵向边缘应紧密对接,接缝宽度≤1mm。确保对接平顺,无错台、翘边。对接缝处上方需刮涂专用密封胶(如聚氨酯填缝胶)。
- 横向接缝(T形接缝): 采用搭接方式处理。将后铺卷材端头搭接在先铺卷材端部之上,搭接长度通常≥50mm。使用锋利的钩刀沿搭接区域中线一次性切割透两层卷材,移除切割下来的多余边条后,将上层卷材平整压合在下层卷材上,形成紧密对接。对接缝上方同样需刮涂专用密封胶。
四、 边界收口与细节处理
- 边界固定与密封: 跑道边界(如与路缘石、排水沟交接处)需使用专用的金属或塑料压边条进行机械固定。压边条与卷材间、压边条与基层间的缝隙需用高性能聚氨酯密封胶填充密实,确保防水、稳固及美观。
- 附属设施处理: 对于排水沟盖板、标志牌基座等设施周围的卷材收口,需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精确裁切,并使用压边条和密封胶进行可靠固定与密封。
五、 养护与成品保护
- 固化养护: 施工完成后,必须设置明显警示标识进行封闭管理,严格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在粘接剂完全固化前(通常至少48小时,具体时间依粘接剂说明和环境条件而定),应避免任何荷载或污染,保证温湿度处于适宜范围(避免淋雨、暴晒)。
- 持续防护: 即使固化期过后,在场地正式交付使用前,仍需对成品表面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被锐器划伤或被油污、化学品污染。
总结 预制型跑道卷材的卓越性能较终依赖于严谨规范的施工工艺过程。从基础处理的精细打磨,到粘接剂精准涂布与开放时间的严格控制,再到卷材的精确铺贴、充分滚压排气以及接缝与边界的可靠处理,直至科学的成品养护,每个步骤都需严格遵循技术规程与材料特性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确保预制型跑道卷材与基础形成稳定、持久的整体,为运动员提供安全、舒适、高性能的运动场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