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跑道施工工艺流程
混合型跑道施工工艺流程
混合型跑道因其优良的运动性能、适中的成本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成为运动场地建设的重要选择。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跑道的物理性能、安全性与耐久性。以下为混合型跑道重点的施工工艺流程:
-
基础检查与处理: 这是确保跑道质量的首要步骤。
- 现场勘察: 施工前详细检查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基础。
- 平整度与坡度: 使用专业工具检测基础的平整度(通常要求3米直尺下间隙≤3mm)和排水坡度(通常≥0.5%),不达标处需打磨或修补。
- 强度检测: 基础需具备足够的强度(水泥基础标号通常≥C25,沥青基础压实度≥95%)。
- 湿度检测: 使用专业仪器(如含水率测定仪)检测基础含水率(通常要求≤5%),过高需延时处理或采取强制干燥措施。
- 清洁: 彻底清理基础表面,去除浮尘、油污、杂物等,必要时使用高压水枪冲刷,待完全干燥。
- 缺陷修补: 对裂缝、蜂窝麻面、边角缺损等进行修补、找平。
-
底涂施工: 增强基础与弹性层粘结力的关键步骤。
- 材料准备: 按比例精确混合聚氨酯胶水与专用稀释剂。
- 均匀涂布: 使用专业工具(如滚筒或喷涂设备)将底涂均匀涂布于处理合格的基础表面,确保渗透充分、无遗漏、无堆积。
- 干燥固化: 待底涂表干(通常指触不粘手,时间视环境而定)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
弹性层摊铺: 形成跑道主体回弹结构。
- 材料混合: 严格按配比混合聚氨酯跑道弹性体(A/B组份)与一定比例的EPDM颗粒(粒径通常2-4mm),使用高速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混合料需在规定操作时间内用完。
- 分层刮涂: 通常分两次刮涂。
- 底层: 将混合好的弹性料均匀倾倒于基础,使用专用刮耙或镘刀按规定厚度(根据设计要求)刮平。
- 面层: 待底层固化后(通常需24小时以上),同法进行面层弹性层摊铺刮平。两次刮涂需保证整体厚度达到设计要求(通常≥10mm)。
- 平整度控制: 整个刮涂过程需严格控制平整度,及时处理低洼或隆起。
-
面层喷涂: 提供耐磨、防滑、色彩鲜艳的表面层。
- 材料混合: 按配比混合聚氨酯跑道面漆(A/B组份)与粒径更小(通常0.5-2mm)的EPDM颗粒及适量色浆。混合均匀。
- 喷涂施工: 使用专业无气喷涂机,按设计要求(通常分正反两方向各喷涂一次)均匀喷涂混合好的面漆于已固化的弹性层上。喷涂需连续、均匀,确保颗粒分布一致,无流挂、漏喷、色差。
- 撒粒(可选): 若设计要求即时撒粒工艺,需在喷涂后立即均匀撒布规定粒径的EPDM颗粒。
-
划线: 绘制符合标准的场地标志线。
- 定位测量: 严格按国际田联或客户确认的图纸,使用专业测量仪器精确定位各标志线位置。
- 贴胶带: 沿定位线粘贴专用划线胶带,确保边缘平直、无毛刺。
- 划线漆涂刷: 使用聚氨酯专业划线漆,均匀涂刷在胶带覆盖区域,通常涂刷两遍以保证色泽饱满、厚度均匀。
- 撕除胶带: 待划线漆表干后(通常指触不粘手),及时、小心地撕除胶带,确保边缘整齐、锐利。
-
清洁与成品保护: 确保交付前的质量。
- 场地清洁: 施工完成后,彻底清扫场地,移除施工残留物、胶带碎屑、颗粒等。
- 成品保护: 设置警示标识,在养护期内(通常7-14天)禁止人员车辆进入,避免污染、划伤或损坏未完全固化的跑道面层和划线。
总结 混合型跑道的施工是一项严谨、细致的系统工程,需严格遵循基础处理、底涂增强、弹性层摊铺、面层喷涂、精准划线及成品保护的工艺流程。每一步骤的质量控制——包括基础条件达标、材料配比精准、施工操作规范、环境条件适宜以及细致的成品保护——都是保障较终跑道物理性能优越、安全舒适、经久耐用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