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跑道施工和材料
复合型跑道施工与材料体系解析
复合型跑道因其综合性能与成本效益,成为校园、社区运动场地的重要选择。其重点在于结合了不同结构层的优势,形成稳定的运动面层系统。
一、 重点材料体系
-
底层缓冲层:
- 主材: 聚氨酯(PU)粘结剂 + 回收橡胶颗粒(SBR或EPDM)。PU作为粘结介质,提供优异的弹性和粘接力。
- 功能: 构成跑道的主体回弹结构,吸收冲击力,提供运动所需的舒适脚感和能量反馈。橡胶颗粒的粒径与级配直接影响弹性和压实密度。
- 材料要求: PU需具备良好的渗透包裹性、固化稳定性和耐候性;橡胶颗粒应洁净、干燥、粒径均匀且强度达标。
-
面层耐磨层:
- 主材: 聚氨酯(PU)面层胶 + 三元乙丙橡胶(EPDM)颗粒。表面胶通常为双组份聚氨酯。
- 功能: 提供优异的耐磨性、抗UV老化性、色彩稳定性及理想的摩擦系数,是直接接触运动员鞋底的功能层。
- 材料要求: 面层胶需具备高韧性、优异的抗水解和抗黄变性能、良好的施工流平性;EPDM颗粒要求色彩鲜艳持久、粒径均匀(常用1-3mm)、高纯度、低含胶量(通常≤25%),以保证与PU的牢固结合及美观度。
-
辅助材料:
- 底涂剂: 增强底层与基础(如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的附着力。
- 划线漆: 专业耐磨、高反光标线漆,确保标识清晰持久。
二、 关键施工工艺流程
-
基础检查与处理:
- 对水泥或沥青基础进行严格验收:强度达标、平整度符合要求(3米直尺误差≤3mm)、坡度正确、无积水、无油污、无松散物、裂缝已妥善修补。
- 彻底清洁基础表面,必要时进行打磨与酸洗(水泥基础),确保无尘、无阻碍粘结的杂质。
- 涂刷专用底涂剂,封闭基础微孔,增强界面粘结力。
-
底层缓冲层摊铺:
- 按精确比例将PU粘结剂与规定粒径的橡胶颗粒在搅拌设备中充分混合。
- 混合料运输至作业面,均匀摊铺至设计厚度(通常≥10mm)。
- 使用专业摊铺机或人工配合刮耙初步整平后,立即用重型压路机(或震动夯实设备)滚压密实平整。此步骤对较终弹性和平整度至关重要。
- 固化养护至足够强度(通常24-48小时以上)。
-
面层耐磨层喷涂(或刮涂):
- 施工前再次清洁底层表面,去除浮尘。
- 喷涂法(主流):
- 将PU面胶与EPDM颗粒按比例在专用喷涂机中混合。
- 通过高压喷枪将混合浆料均匀喷涂于底层之上,通常需2-3遍,每遍方向交错,确保覆盖均匀、无遗漏。精确控制喷涂量以保证设计厚度(通常≥3mm)。
- 刮涂法:
- 先将纯PU胶均匀刮涂在底层上,在其凝胶前迅速均匀撒布EPDM颗粒。
- 待胶固化后,回收未粘结的颗粒,再涂覆一层薄面胶(“包胶”)以固定颗粒并形成光滑表面。
- 无论何种方法,均需使用消泡滚筒及时消除气泡。
-
养护与划线:
- 面层施工后,严格封闭现场,提供足够的固化养护时间(通常3-5天以上,视环境温湿度而定),避免污染和踩踏。
- 养护期满后,按国际田联或设计要求精准测量放线。
- 使用专业划线机和标线漆施划跑道界线及标识,确保线宽、颜色符合标准且边缘清晰。
总结 复合型跑道通过底层PU+橡胶颗粒缓冲层提供必要弹性,面层PU+EPDM颗粒层确保耐磨、抗老化及安全摩擦性能,其施工重点在于严谨的基础处理、精确的材料配比与摊铺压实、规范的面层喷涂(刮涂)工艺以及充分的养护管理,较终实现运动性能与耐久性的良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