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颗粒防滑路面因其优异的防滑性能、丰富的色彩选择及良好的耐久性,在人行道、自行车道、坡道、站台、景观步道等区域应用广泛。其重点在于利用高硬度、高耐磨的彩色陶瓷颗粒紧密嵌固在粘结层中形成粗糙表面,大幅提升路面的摩擦系数。规范的施工是确保其性能的关键。
一、 施工前准备
- 基面评估与处理:
- 彻底检查基层(通常为混凝土或沥青),要求坚实、平整、干燥、洁净。
- 清除油污、浮浆、浮灰、松散颗粒、杂物等。油污需用专用清洗剂处理。
- 裂缝、坑洞、不平整区域需预先修补和找平。混凝土伸缩缝需按原设计保留或恰当处理。
- 基面需达到要求的干燥度(含水率通常低于6%)和强度。
- 材料准备:
- 陶瓷颗粒: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粒径(常用1-3mm或2-4mm)、颜色、莫氏硬度(一般≥6)及抗滑值(BPN)达标的颗粒。颗粒必须干燥、洁净、无杂质。
- 专用双组分聚氨酯粘合剂: 匹配颗粒性能,确保高粘结强度、优异的耐候性(抗紫外线、耐高低温、耐水解)及良好的施工流平性。严格按厂家规定比例(A:B组分)准备。
- 界面处理剂(底涂): 用于增强粘合剂与特定基层(如致密混凝土)的附着力。
- 辅助材料: 保护胶带、划线纸模、清洁工具等。
- 环境要求:
- 施工环境温度一般宜在5℃至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
- 雨雪天、大风天(>4级)或基面潮湿时严禁施工。
- 施工后24-48小时内需保证无雨淋、无重物碾压或人员踩踏。
- 设备准备: 搅拌器、称量工具、刮齿镘刀(带规定齿深)、撒料机或撒料桶、消泡滚筒、清扫工具、防护用品等。
二、 施工工艺流程
- 基面清洁: 使用强力吸尘器或高压风枪彻底清除基面灰尘、沙粒,必要时进行水洗并充分晾干。
- 涂刷底涂(必要时): 对于附着力要求高的致密基层(如新浇筑混凝土),均匀滚涂或刮涂专用底涂,用量按材料说明执行,确保完全覆盖并充分渗透。待其表干后方可进行下一步。
- 粘合剂配制: 严格按厂家提供的配比将A、B组分倒入洁净容器,使用电动搅拌器充分搅拌3-5分钟至色泽均匀。注意避免过度搅拌引入过多气泡。混合料需在规定操作时间内(通常30-60分钟)用完。
- 刮涂粘合剂:
- 将调配好的粘合剂倒在处理好的基面上。
- 使用规定齿深的镘刀均匀刮涂。齿深直接影响粘结层厚度,需根据颗粒粒径选择(通常厚度约为颗粒粒径的50%-70%)。刮涂方向应尽量一致,确保厚度均匀、无漏涂。
- 控制施工面积,确保在粘合剂开放时间内完成撒布。
- 撒布陶瓷颗粒:
- 在粘合剂表干前(指触仍有粘性但不转移),及时、均匀地撒布陶瓷颗粒。
- 推荐使用专用撒料机确保均匀性。人工撒布需分次、多方向进行,避免堆积或漏撒。
- 撒布量以完全覆盖粘合剂层、颗粒间紧密排列但互不重叠为原则(通常用量约为5-8kg/㎡,具体视颗粒粒径和设计要求而定)。
- 颗粒压实与回收:
- 撒布完成后,立即使用消泡滚筒(或小型压路机)纵横交错滚压颗粒,使其充分、牢固地嵌入粘合剂中。滚压力度适中,避免破坏粘结层结构。
- 待粘合剂完全固化(通常约8-24小时,视环境而定)后,使用专业回收设备(如吸粒机)仔细回收未粘结的浮粒,避免污染环境或影响后续美观。回收的洁净颗粒可筛选后重复利用。
- 表面清理与保护: 清除保护胶带、纸模等,清理施工边缘。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在完全固化期间禁止通行或堆放物品。完全固化时间受温湿度影响较大,通常需24-72小时以上。
三、 关键质量控制点
- 基面强度与清洁度: 是保证附着力的基础。
- 粘合剂配比与混合: 须精确计量、充分混合均匀。
- 粘合剂开放时间: 撒布颗粒必须在粘合剂开放时间内完成,否则影响粘结强度。
- 撒布均匀性与覆盖率: 确保颗粒分布均匀、无遗漏、无堆积。
- 颗粒压实: 确保颗粒嵌入深度一致、粘结牢固。
- 浮粒回收彻底: 保证较终表面洁净美观。
- 环境监控: 严格把控温湿度及天气条件。
该工艺通过合理选材与规范施工,能有效提升路面的摩擦系数与安全性能,同时满足色彩丰富、耐久性好的使用需求。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对基面处理、材料配比、撒布时机、压实操作及环境控制等关键步骤的严格把控,需由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按标准化流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