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材料准备与混合料生产
- 原材料质量控制: 严格把控沥青、粗细集料、矿粉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指标,集料的压碎值、磨耗值、级配、含泥量及针片状含量等均需达标。
- 配合比设计: 基于目标路面的交通荷载等级、气候条件及结构层位,通过马歇尔试验等方法科学确定沥青混合料的较佳油石比及矿料级配,确保混合料具有稳定的路用性能(如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施工和易性)。
- 混合料拌和: 在具备精确计量与控制系统的拌和站内,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生产。重点控制:
- 温度控制: 沥青加热温度、集料加热温度及混合料出厂温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这是保证摊铺压实质量的前提。
- 拌和时间: 确保沥青均匀裹覆矿料,避免出现花白料或离析现象。
- 均匀性: 保证每盘混合料的级配和沥青用量一致。拌和完成的混合料应色泽均匀、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集料分离。
二、 下承层准备
在摊铺沥青层之前,必须确保下承层(基层或旧路面)满足以下条件:
- 强度与稳定性: 具备足够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 平整度与横坡度: 表面平整,横坡符合设计要求。对局部凹凸不平处应进行修补处理。
- 清洁: 彻底清扫表面杂物、浮尘、泥土及松散颗粒。必要时使用鼓风机或高压水枪冲洗,确保洁净、干燥。
- 透层/粘层油洒布: 根据设计要求,在下承层表面均匀洒布透层油(用于无结合料基层)或粘层油(用于各沥青层之间),以增强层间粘结。
三、 混合料运输
- 运输车辆车厢应清洁并涂抹防粘剂(主要为隔离剂水溶液)。
- 装料过程中,车辆应前后移动数次,减少混合料离析。
- 运输过程中必须覆盖苫布,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
- 合理调度车辆,确保摊铺机前有充足运料车等候,实现连续摊铺。
四、 混合料摊铺
- 摊铺机准备: 根据路面宽度选择或组合摊铺机。提前预热熨平板至100℃以上,调整好熨平板工作仰角、初始工作厚度及拱度。
- 温度控制: 混合料到达现场温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 摊铺操作:
- 摊铺机应缓慢、匀速、连续不间断地作业。速度应与拌和能力、压实能力相匹配,通常控制在2-6米/分钟。
- 螺旋布料器应匀速转动,料位高度应稳定在螺旋叶片2/3以上高度,以减少离析。
- 熨平板振捣(夯锤)频率和振幅应合理设置,保证初始密实度。
- 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及时调整,保证摊铺层厚度、平整度、横坡度符合要求。避免停机待料,减少横向接缝。
- 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时,前后距离不宜过长,搭接宽度适中,避免出现冷接缝。
五、 压实
压实是成型的关键,直接影响路面的密实度和耐久性。
- 碾压原则: “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少水”。碾压应在混合料处于合适的高温区间内尽快完成。
- 碾压设备组合: 通常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振动)、轮胎压路机组合。
- 碾压流程:
- 初压: 紧跟摊铺机进行,主要目的是稳定混合料。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关闭振动)或双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速度宜慢(约1.5-3km/h)。
- 复压: 是达到规定压实度的主要阶段。采用重型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开启振动)和重型轮胎压路机组合碾压。钢轮振动压路机通常碾压4-6遍,轮胎压路机碾压4-8遍。速度可比初压稍快(约3-5km/h)。需达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
- 终压: 消除轮迹,提高表面平整度。采用双钢轮压路机关闭振动静压收光,直至无明显轮迹,通常1-2遍。速度可稍快(约4-6km/h)。
- 要点:
- 碾压应遵循“由低到高(沿路拱横坡)”、“由外向内(弯道超高段)”的原则。
- 压路机应匀速行驶,不得在未成型路面上急刹车、急转弯或调头。
- 振动压路机倒车时应先停振,换向后再起振。
- 轮迹重叠:静压轮迹重叠1/3-1/2轮宽,振动碾压重叠宽度不超过20cm,轮胎压路机重叠1/3-1/2轮宽。
- 压路机喷水量适中,避免混合料降温过快或产生水损害。
六、 接缝处理
接缝(包括纵向冷/热接缝、横向接缝)是路面的薄弱步骤,必须精心处理。
- 纵向接缝: 梯队摊铺形成的热接缝,在碾压时作跨缝碾压即可消除。冷接缝处理,先在先铺层侧面涂刷粘层油,新铺混合料应重叠在已铺层上5-10cm,摊铺后将混合料铲走,然后再进行跨缝碾压。
- 横向接缝: 每天施工结束或中断时的横缝应为平接缝(垂直端面)。施工前,需切除端部平整度或厚度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涂刷粘层油,摊铺机熨平板置于已压实路面上预热,新铺层重叠已铺层5-10cm,碾压时用钢轮压路机横向静压,再纵向碾压成一体。
七、 开放交通
碾压成型后,路面温度降至与环境温度一致(通常要求低于50℃)方可开放交通。
沥青路面施工的每一步骤都需要严谨的技术把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从合格的原材料选择、精确的配合比设计、稳定的混合料生产,到摊铺的连续性和均匀性、压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对接缝等细节的精细处理,共同构成了保障路面较终质量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