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内容
当前分类:
其他
问题:
内容:
## 现浇砂基路面施工与质量验收技术要点 现浇砂基路面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透水性能和生态效益的路面形式,其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是保证其功能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环节。规范的施工工艺与严谨的质量验收标准缺一不可。 **一、施工材料要求** 1. **骨料:** 主要采用质地坚硬、洁净、耐风化的天然砂或机制砂。级配需满足设计要求,通常为0.3mm至5mm连续级配砂,严格控制含泥量(通常≤3%)和泥块含量(通常≤1%)。 2. **粘结剂:** 采用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通常不低于P.O 42.5,确保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指标合格。掺合料(如粉煤灰、矿粉)若有使用,需符合相关标准且经过适配试验。 3. **水:** 采用清洁的饮用水。非饮用水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 **外加剂:** 如使用减水剂等外加剂改善和易性或特殊性能,其品种与掺量应通过适配试验确定,产品性能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二、施工准备** 1. **基层处理:** 基础(路基或基层)必须坚实、平整、洁净。施工前需清理浮土、杂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检查基层坡度、平整度、压实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 **模板安装:** 模板应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撑牢固。安装位置、高度、线型准确,接缝严密,内侧涂刷有效脱模剂。 3. **材料准备:** 按设计配合比提前备料。水泥、骨料等原材料需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抽样复检合格。现场砂石料需提前过筛,确保级配稳定。 4. **设备准备:** 检查搅拌机、运输车、摊铺整平设备(刮板、抹刀)、压实设备(平板振动夯或专用压路机)等性能状态良好。 5. **试验段施工:** 大面积施工前,宜选取代表性路段进行试验段施工,确定最优施工参数(如松铺系数、压实遍数、含水率控制范围、养护方式等)。 **三、施工工艺要点** 1. **混合料拌制:** * 严格按试验确定的施工配合比进行配料,计量准确(尤其是水泥和用水量)。 *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拌合,确保搅拌均匀。投料顺序通常为先投入部分水、骨料,再加入水泥和剩余水,总搅拌时间不宜过短(通常不少于2分钟)。 * 控制拌合物的含水率。拌合物应呈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湿润松散状态。现场含水率宜比最佳含水率略高1-2个百分点。 * 拌合物应随拌随用,从拌合到摊铺碾压完毕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2-3小时),防止水分蒸发过快或水泥初凝影响压实。 2. **混合料运输:** * 宜采用覆盖、防扬撒的自卸车辆运输,减少水分损失和离析。 * 运输路线应尽量缩短、平整,避免剧烈颠簸。 3. **摊铺与整平:** * 卸料后应尽快摊铺。采用人工或机械摊铺,摊铺厚度应考虑松铺系数(通常1.2-1.4)。摊铺应均匀、连续。 * 摊铺后迅速用刮杠或刮板进行初步整平,消除明显凹凸不平。精平采用抹刀或振动梁等工具,保证面层平整度。 4. **压实成型:** * **时机选择:** 在拌合物处于最佳压实含水率状态下及时进行压实。表面泛水过多或过于干燥均不利于压实。 * **压实方法:** 宜采用轻型压路机(如双钢轮压路机)或平板振动夯。遵循“先静后振、先慢后快、由边向中、由低向高”的原则。 * **压实遍数:** 根据试验段确定的参数进行。压实遍数不足易导致密实度不够,过多则可能破坏砂基结构或导致表面水泥浆析出过多。压实至表面无明显轮迹、材料达到要求的密实度(通常压实度≥95%)且无松散起皮现象。 * **边角处理:** 路缘石边缘、井盖周围等压路机难以到达的部位,应使用小型夯实机具仔细夯实。 5. **接缝处理:** 施工中断或分段施工时,应设置垂直的施工缝。再次施工前,清除缝内松动砂粒,涂刷水泥浆后及时摊铺新料并碾压密实。 6. **养护:** * 压实成型后立即覆盖保水材料(如无纺土工布、塑料薄膜、草袋等)并洒水养护。 * 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高温大风天气需延长。养护期间应始终保持表面湿润状态,禁止车辆通行。 **四、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 **原材料检验:** 按批次对进场水泥、骨料进行抽样检验,确保符合标准。 2. **拌合物控制:** 每日检查拌合物的均匀性、色泽、稠度(目测),按规定频次检测含水率。 3. **压实度检测:** 采用灌砂法(适用于较厚层)或核子密度仪(需验证相关性)等方法,按规定的频率(如每1000㎡或每作业段)检测压实度。压实度是核心控制指标。 4. **几何尺寸及外观检查:** 随时检查摊铺厚度、平整度、横坡度、宽度、线形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观察表面有无松散、离析、裂缝、脱皮、积水等缺陷。 **五、质量验收标准** 1. **主控项目:** * **压实度:** 必须达到设计要求(通常≥95%),是验收合格的前提。 * **厚度:** 平均厚度不小于设计值,允许偏差±5mm。抽检点数符合规范要求(如每1000㎡检测不少于1点)。 * **透水系数:** 按照《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或其他相关方法测试,在面层施工完毕养护到期后检测(通常在养护28天后),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要求≥1.0×10⁻² cm/s)。抽检频率按规范执行(如每500㎡检测不少于1点)。 * **原材料质量:** 水泥、骨料等主要原材料必须有合格证和进场复检报告,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 2. **一般项目:** * **平整度:** 用3m直尺或平整度仪检测,允许偏差(如3m直尺最大间隙≤5mm)。抽检频率符合规范。 * **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 **横坡度:** 允许偏差±0.3%。 * **线形、高程:** 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按相关道路验收规范执行。 * **外观质量:** 表面平整密实,无松散、明显离析、裂缝(无功能性贯穿裂缝)、脱皮、积水、明显轮迹等缺陷。边线直顺。 * **纵、横缝:** 直顺、紧密。施工缝处理符合要求。 **总结** 现浇砂基路面的成功应用,依赖于对原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精确的配合比设计、规范的摊铺压实工艺、充分及时的养护以及贯穿始终的过程质量控制。最终的竣工验收需以压实度、厚度、透水系数等关键指标为核心,结合平整度、宽度等几何尺寸及外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路面满足设计要求的透水性、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功能。
更新内容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