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内容
当前分类:
其他
问题:
内容:
## 砂基路面施工技术要点解析 砂基路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铺装,其核心在于利用特定级配的骨料与胶凝材料混合形成的多孔结构。这种结构赋予其优异的雨水快速下渗能力,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压力,同时减少地表径流污染。其技术实现依赖于科学的材料配比与严谨的施工工艺。 **材料选择与配比** * **骨料:** 以高强度、低吸水率的天然砂或机制砂为主体。骨料需严格分级,确保粒径分布合理(通常为1.18mm - 4.75mm),形成稳定骨架结构。 * **胶凝材料:** 主要采用高性能聚合物改性树脂(如聚氨酯基材料)或无机胶凝材料。其作用在于有效包裹骨料表面并提供足够的粘结力。 * **配比设计:** 依据目标孔隙率(通常15%-25%)及强度要求,通过试验确定骨料与胶凝材料的最佳比例。关键控制点为混合料的粘度、可施工时间和固化后的力学性能。 **施工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 1. **路基准备:** * 确保路基(土基或稳定基层)坚实、平整、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 彻底清除杂物、浮土,必要时洒水预湿或压实。 * 路缘石、雨水口等构筑物需提前安装稳固。 2. **混合料拌和:** * 严格按设计配比精确计量骨料、胶凝材料及必要的添加剂。 *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充分拌和,确保骨料表面均匀裹覆胶凝材料,混合料色泽一致,无结团、无干料。 3. **运输与摊铺:** * 混合料随拌随用,运输过程中需采取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或异物混入。 * 运抵现场后及时摊铺。人工或机械摊铺均需控制虚铺厚度(考虑压实系数)。 * 摊铺力求均匀、平整,接缝处细致处理以减少痕迹。 4. **压实整平:** * 混合料初凝前完成压实。轻型压路机或平板振动夯是常用设备。 * 遵循“先静压后弱振、由边向中”原则,压实遍数以达到设计密度且表面平整无轮迹为准。 * 严格控制压实速率与力度,避免过度压实导致孔隙率下降或骨料压碎。 5. **接缝处理:** * 施工中断形成的横向接缝应垂直切割整齐。 * 续铺前清理缝内杂物,涂刷界面处理剂后再摊铺新料并压实密实。 6. **养护与成品保护:** * 压实完成后立即采取覆盖(如塑料薄膜)或喷洒专用养护剂等措施,防止水分过快散失。 * 在材料完全固化达到规定强度前(通常不少于24-48小时),严禁人车通行及重物堆放。 * 保持清洁,避免油污、涂料、水泥浆等污染堵塞孔隙。 **应用场景与核心价值** 砂基路面主要应用于对透水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场所,如: * 城市公园、广场、绿道、景观步道等休闲区域。 * 住宅小区、校园内部道路。 * 停车场、轻型荷载车道。 * 运动场地周边道路。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显著提升场地的雨水渗透能力,促进海绵城市建设;降低地表径流峰值与污染负荷;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安全、舒适的行走体验。 **总结** 砂基路面的施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性能的实现依赖于精准的材料配比与每一道工序的规范操作。从路基准备、混合料制备到摊铺压实、养护保护,施工方需严格把控关键质量控制点,确保最终铺装层的透水性、强度及耐久性符合设计预期,实现其生态与实用功能。
更新内容
取消